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體檢越來越成為防范疾病的手段,體檢市場由此也成了投資者眼中的一份“大蛋糕”。日前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健康產業論壇上,體檢市場的現狀和未來成為與會專家和官員們熱議的話題。
健康體檢份額逐年上升
據北京市體檢中心主任杜兵介紹,近幾年,北京的體檢市場發展迅速。
2002年,北京市有252萬人次參加了體檢,而2004年,參加體檢的人次數則迅速上升到了352萬,參加體檢的人數增加了100萬左右。同時,在體檢人群中,大多數是參加健康體檢的人群,比例由2000年的不足5%增加到2004年的14%.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體檢機構的數量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據杜兵介紹,截至2004年,北京市開展體檢工作的醫療機構有546家,其中,很多醫院都開展了健康體檢服務,還有一部分社會資本、民營資本也開始介入到健康體檢市場中。
體檢管理亟待立法
雖然體檢市場越來越大,體檢機構也越來越多,但是,體檢市場的行業監管和發展規劃卻都缺乏規范,體檢市場的管理也亟待立法。
中國政法大學司法鑒定中心劉革新教授認為,醫療機構的定義是要有“診、療、護理”這些項目,而目前的體檢機構充其量也就是具有一些“診”的性質,完全不具備“療”和“護理”項目,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把體檢機構按醫療機構進行管理并不是特別嚴格。按醫療機構來管理體檢機構,一旦消費者和體檢方有了糾紛,比如因為體檢中心“漏檢”,即沒有發現消費者攜帶的疾病,從而延誤了消費者的治療時機,只能按醫療糾紛中的誤診來處理,由體檢機構承擔責任。
因此,對于我國的體檢市場來說,急需的是出臺規范體檢服務的法律法規,規范這個市場,使市場健康發展。
劉教授還認為,健康體檢對消費者來說,其實更多的是一種預防和保健的項目。因此,應該把體檢放在預防項目中管理,把體檢機構中的醫務人員列為預防人員的范圍。她還認為,各個體檢機構可以擴大健康管理的服務范圍。
■背景資料
關于健康體檢:目前的體檢分為專項體檢和健康體檢兩種。健康體檢是消費者為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而進行的體檢,營利性機構和非營利性機構都有涉足。在參與體檢的人當中,有85%以上屬于健康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