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項目名稱]平均紅細胞體積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除了使用血紅蛋白這個指標判斷貧血外,還要參考紅細胞數量,如二者比例失調,則需進一步參考平均紅細胞體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及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及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因不同病因引起的貧血,可使紅細胞產生形態的變化,檢查紅細胞形態特點可協助臨床尋找病因。在同一病歷中,三個指數的變化,可將貧血分為大細胞性貧血、正常細胞性貧血、單純小細胞性貧血、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分類方法見表1。
表1 貧血的MCV,MCH,MCHC 分類法
項目 |
MCH |
MCV |
MCHC |
參考值 |
27--31pg |
80--98fl |
320--360g/L |
大細胞性貧血 |
>正常,>32 |
>正常,100--160 |
正常,>360 |
正常細胞性貧血 |
正常,27--31 |
正常,80--98 |
正常,320-360 |
單純小細胞性貧血 |
<正常,21--25 |
<正常70--80 |
正常,320-360 |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
<正常,12--25 |
<正常,50--80 |
<正常,240--300 |
[英文縮寫]平均紅細胞體積 MCV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 MCH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MCHC
[參考值]
MCV 27~31 fl
MCH 80--98 pg
MCHC 320——360 g/L
[臨床意義]
1.大細胞性貧血:常見于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妊娠期或嬰兒期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等。
2.正常細胞性貧血:
(1)急性失血性貧血,見于創傷或手術大出血時。
(2)急性溶血性貧血,血型不合的輸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某些溶血性細菌感染,化學物質或藥物中毒。
(3)造血組織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3.單純小細胞性貧血:感染,中毒,急慢性炎癥,尿毒癥等疾病導致的貧血。
4.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1)慢性失血性貧血,如消化性潰瘍,鉤蟲病,月經過多等因素造成的失血。
(2)缺鐵性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