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媽媽圈里面常常會聽到寶媽談論“微量元素,母乳分析,骨密度”等話題,常常聽到媽媽說“我家寶寶的微量元素檢查不合格,怎么辦?”
1、微量元素檢查
不知從何時起,在很多醫院微量元素檢查成為了寶寶體檢的必查項目,微量元素的檢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檢查頭發,測尿液,檢查指尖血等,但不管是哪種方式,都只能代表局部的微量元素,不能代表整個身體的情況。其實早在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就指出除了針對兒童疾病的必要檢查,不應將微量元素檢查作為兒童體檢的常規檢查項目。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醫療機構會建議家長做這些檢查的,小編只能說“你懂得”。當然也有不少家長要求,比如遇到寶寶哭鬧、出汗多、頭發發黃等等,就跑到醫院,“醫生,我家寶寶是不是缺微量元素呀”。
因此,不需要去給健康的寶寶做微量元素的檢查,如果查了,結果有偏高偏低,也不用過分擔心。醫生需要確診某個微量元素的檢查結果是否有意義,不會只看單一的檢測結果,還會結合一些間接的指標進行綜合評估,家長自己更別給自己的寶寶盲目下診斷,更不要聽信“度娘”。當然,也不是說“度娘”提供的信息一無是處,主要是對于大多數沒有經歷過醫學技能訓練的家長來說,并不能從“度娘”海量的信息里面鑒別真偽。
2、骨密度檢查
骨密度是一項評估骨折風險的檢查。常用的方法有雙能 X 線吸收法(DXA),定量計算機斷層掃描(QCT)及外周定量超聲檢查。外周定量超聲檢查是目前最常用的體檢方法之一,換句話說,超聲檢查只是一種篩查方式,確診還是需要再做DXA檢查。
目前,超聲檢測骨密度的參考值也不是基于大量健康兒童檢查結果確立的,也可以說并沒有兒童的正常參考值。因此,小編建議對于有復發性骨折、骨骼畸形、可疑骨質疏松的寶寶進行骨密度檢測;健康的寶寶可不必進行骨密度的常規檢查。當然,如果給寶寶測了以后,發現骨密度就是偏低,家長們也不必擔心,對于大多數寶寶來說并不是缺鈣了,而是生長旺盛階段的一種正常表現。
3、母乳分析
母乳分析源于歐洲,主要檢查母乳中的蛋白質、脂肪、乳糖、熱量和總固體含量等指標,該檢查一般只針對早產兒母親。因為早產兒對于母乳的成分組成要求更高;早產的媽媽身體身體可能會存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所以會用這樣的方式來了解母乳的成分組成。另外,對做過隆胸手術的媽媽也會進行母乳分析,看母乳是否安全。
在國內,這項檢查就變成了商人口中的“根據母乳分析,調節寶媽飲食,讓母乳更好”。其實寶媽應該知道,母乳的成分是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自發調整和改變的,對于健康的寶媽來說,人為干預沒啥意義。其次,國內的母乳分析并沒有國家標準,檢測結果的參加價值不是很高。因此,只要是身體健康的寶寶和寶媽,不需要去做這個檢查,平時注意均衡飲食就好。
4、幽門螺桿菌檢測
幽門螺桿菌在成人的感染率很高,近兩年,幽門螺桿菌檢測在成人體檢中很普遍。因此,很多家長難免會想:寶寶是否也需要做幽門螺桿菌檢查?
關于這個問題,國內共識明確建議,幽門螺桿菌檢測不應該作為寶寶的常規檢查,因為
幽門螺旋菌很少會在兒童期引起癥狀,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平時要做到不嘴對嘴給寶寶喂吃的,吃飯的時候盡量分餐,不喝生水,不吃生食,餐前洗手。
說了這些,各位爸媽心里應該有數了,對于這些檢查,也不是說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對于檢查結果的價值在臨床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對于檢查結果的評估更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和其他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如果糾結于某一個檢查結果,找“度娘”,向非專業領域的朋友請教,道聽途說,那可能就是花錢買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