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媽們經常討論寶寶太好動的問題:寶寶沒一刻消停的時候,怎么說都不聽。不少媽媽懷疑寶寶患了“多動癥”,這是真的嗎?
家長們稍安勿躁!實際上,好動≠多動癥。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寶寶從一出生起,就開始通過他全身的感覺器官,去吸收周圍的一切信息。他所接觸到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新鮮的、充滿未知的,因此他對于自己所處的環境充滿了好奇心。
寶寶6個月大時一聽見聲音就要轉頭去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來拿。再大一點兒的孩子好奇的動作更多。八九個月的寶寶已經學會爬,活動范圍大大拓寬,他們的好奇心似乎永遠得不到滿足。一兩歲的寶寶,已經開始能夠站立行走,活動能力大大提高,手腳都被解放出來,思維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他們要求不停地進行游戲,而且喜歡到處亂跑和四處搗亂,這都是兒童的正常表現。
因此,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受到好奇心的驅使,不斷去探索周圍世界,提升自身的運動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一種行為表現。如果孩子不好奇,那就不會去與事物相接觸,不與事物相接觸,那他就不能明了事物的性質和狀況。所以好動是寶寶得到知識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
從這一點來說,越是好奇心強的寶寶越是活潑好動,越是活潑好動的寶寶大腦活動得就越多越聰明。家長不必過于擔心寶寶好動,他其實是在玩耍和行動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和探索。父母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他盡情玩耍。同時,父母也可以利用寶寶的好奇心,跟寶寶一起玩游戲,并在玩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寶寶進行引導,讓寶寶動腦筋去思考,自己動手去解決,從而促進大腦的發育。
一、孩子性格的養成,受什么因素影響?
1、父母性格影響
一般情況下,孩子出生后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日常各種性格和習慣的影響作用下,家長就好比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什么樣,孩子也會有樣學樣。
2、先天因素影響
有些女性懷孕期間可能心理波動比較大,或者經歷過什么傷心的事情,那么,對胎兒的大腦神經產生了刺激作用。因此,孩子出生后也會受到影響的,相反,孕期比較開心的孕婦,心情比較輕松平緩的,孩子出生后性格也會比較柔和點。
3、環境因素影響
有些家庭環境氛圍比較差,或者所處的生活環境比較差,孩子的性格自然成長會比較差,容易出現暴躁、內向、孤僻等不良性格。
4、生活習慣影響
有些家庭的人生活習慣不規律不正確,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孩子的性格形成,而且孩子也會養成類似的生活習慣,影響孩子以后的成長。
5、教育方式影響
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性格形成的影響很大,家長平時要根據孩子的成長情況來思考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當。如果有教育方法不對以至于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的,家長必須及早糾正教育方式。
二、什么是多動癥?
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這是一種極輕微的腦損傷癥或心理障礙。
1、具體表現
與年齡和發育水平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時間短暫、活動過度和沖動,還伴有學習困難、品行障礙和適應不良。
2、得多動癥的原因
目前對它的發病機制還沒有定論:有人認為是遺傳;有人認為是神經系統損壞或缺陷;還有人認為是營養問題(如維生素缺乏) 。還有說法是:教育方式不當等因素引起孩子心理問題,也可能誘發多動癥。
三、好動與多動癥的區別?
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并非所有好動的兒童都是“多動癥”。研究發現,“多動癥”與孩子好動、頑皮有著四點本質區別。
1、注意力與興趣
好動孩子對感興趣的事物能聚精會神,還討厭別人干擾,而多動癥孩子玩什么都心不在焉和無法有始有終;
2、目的性與計劃性
區別好動與多動癥的孩子,還可以看他們是否有目的性或計劃性,或者說是否懂得安排。
比如孩子懂得說,在睡覺要求再看一集動畫片才肯入睡(計劃性);
比如老老實實收拾完玩具后,向你撒嬌要餅干獎勵(目的性)。
這就只是孩子好動,而多動癥的孩子,他們的行為卻常常是雜亂無章、突如其來且沒有規律可循。
3、自我控制的能力
好動孩子在陌生的環境里和特別要求下能約束自己,可以靜坐,而多動癥孩子根本坐不住,靜不下來;
4、動作發展上
正常好動的孩子,在做反復、輪換的動作時,會顯得靈活自如;而多動癥的孩子卻顯得笨拙。
當然,到底是不是多動癥,還是得由醫生的專業判斷決定。所以,當孩子符合以上特征后,或懷疑自家娃得了多動癥,請盡快就醫確診。
四、如何讓活潑好動的孩子靜下來
1、培養寶寶的專注力很重要
寶寶好動有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注意力不集中,這也是不少家長的擔心所在,尤其是對于即將要進入幼兒園的寶寶來說,他們的父母對此更是頭疼,生怕寶寶到了幼兒園不能專心聽講,從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
研究顯示,寶寶分心的程度與年齡成反比:2歲的兒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度為7分鐘;4歲為12分鐘,5歲為14分鐘。孩子年齡越大越會逐漸懂得將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日漸增加專注的時間。因此,判斷孩子是否專心,應依據其年齡的專心時間長度,而非依據家長的主觀感覺。
當然,專注力是一種習慣,而習慣要從小培養,抓得越早,效果就越好。
2、好動的孩子
①動靜結合
既然好動是孩子的天性,那么就給予充分自由的時間,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自由地釋放天性。
但要保證有一定的時間,讓孩子能夠安靜下來,比如讓孩子能安靜地、集中精力地看會兒動畫片、玩會兒玩具、畫會兒畫等。
②制定規則
給孩子自由,確實是順應他們的發展規律,但是一定要有規則約束。什么時候、什么場合才能做什么樣的事情,必須讓孩子明白且遵循。
比如在家里、大家都醒了的時候,可以肆無忌憚地大聲說話,但在公共場合必須要懂得尊重他人、約束自己的行為等。必要時,可以用獎懲措施配合。否則,一味“縱容”,好動的孩子就會在“熊孩子”的路上漸行漸遠了。
3、多動癥的孩子
①重視治療
不要以為多動癥的孩子等長大了就能自愈,雖然確實會有所改善,但60-80%的孩子癥狀可持續到青春期,30-50%癥狀可持續到成年期。而且這些孩子成年后在職業、自尊、社會關系、暴力、物質濫用等方面會面臨更多的問題。
②家長要端正態度
家長們要理解孩子是生病了,這并不是孩子的錯,不要責怪他們。對孩子的“搗蛋”行為,要更有耐心一些,并且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引導孩子。
③配合醫生的治療
督促孩子按時服藥,同時觀察孩子的反應,及時向醫生反饋病情。另外,家長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短則6個月,長則一年。
④多陪陪孩子
并且給孩子創造溫馨的家庭環境,讓他們在家庭中感到溫暖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