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骨質疏松的了解,骨密度檢測也越來越被人們所熟悉。但骨密度檢查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檢查?哪些人需要檢查?檢查前需做什么準備?人們對這些方面知之甚少,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骨密度,全稱“骨骼礦物質密度”,是骨骼強度的主要指標。骨密度檢查是現代醫學的一項先進技術,我國剛剛開始將其列為骨科常規檢測方法。它通過掃描的方式,對受檢查者骨礦物含量進行測定,提供有價值的可比性數據,對判斷和研究骨骼生理、病理和人的衰老程度,以及診斷全身各種疾病對骨代謝的影響均有很重要的作用。
主要用于3個方面
骨密度測定臨床應用廣泛,主要有3方面:
(1)早期診斷骨質疏松和骨折危險度的預測;
(2)對內分泌及代謝性骨病的骨量測量,從而制定安全的、最佳的治療方案,防止骨折發生;
(3)病情隨訪及療效評價。
方法簡單,無需特殊準備
現在大多數骨密度儀具有高度精確、操作簡單、無損傷等優點。患者檢查前無需特殊準備,測定時無任何痛苦,跟行CT、X線檢查相似。測定結果由計算機進行統計處理。一般來說,骨密度檢查是一個部位一個部位進行,并且檢查結果也是反映某個部位的骨密度值,全身情況則需進行綜合評估。
應用于8類人群(以下人群可考慮做骨密度測定)
(1)女性65歲以上和男性70歲以上,無其他骨質疏松危險因素者。
(2)女性65歲以下和男性70歲以下,有1個以上危險因素者(絕經后、吸煙、過度飲酒或咖啡、體力活動缺乏、飲食中鈣和維生素D缺乏)。
(3)有脆性骨折史或脆性骨折家族病史者。
(4)各種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者。
(5)X線顯示骨質疏松改變者。
(6)接受骨質疏松治療需要進行療效監測者。
(7)有影響骨礦代謝的疾病(腎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肝病、甲狀旁腺亢進等)或服用可能影響骨礦代謝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抗癲癇藥物、肝素等)者。
(8)孕婦在孕期3、6個月各測骨密度一次,以便及時補鈣。
需要注意的是
現在很多年輕人,愛喝咖啡、濃茶、含碳酸較多的飲料,還有喝酒、抽煙,熬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喝牛奶,平時也很少運動,這些都是不利于骨質健康的,嚴重影響了鈣的吸收,即使已吸收的鈣,也難以運送到骨骼形成骨鈣,最終造成缺鈣,致使骨量減少。
骨密度儀會根據患者資料自動算出T值和Z值數據。T值是將檢查所得到骨密度(BMD)與正常年輕人群的BMD相比,以得出高出(+)或低于(-)年輕人的標準差(SD)數,是診斷骨質疏松癥最有意義的數值。Z值是將檢查所測得的BMD與正常同齡人群的BMD比較而得出的值。雖然Z值對診斷骨質疏松癥的意義不大,但是可以反映骨質疏松的嚴重程度。
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骨密度水平的測量結果(BMD)與健康年輕人數據兩者之間的標準差(SD),定出以下4項指標。
正常:骨密度在年輕人平均值的1SD內(+1~-1SD)
低骨密度:骨密度低于年輕人平均值1~2.5SD(-1~-2.5SD)
骨質疏松癥:骨密度低于年輕人平均值2.5SD(低于-2.5SD)
嚴重骨質疏松癥:骨密度低于年輕人平均值2.5SD,伴有一處或多處骨質疏松性骨折。
一般說來,骨密度每減少一個標準差值,無論用何種方法測定和在何處測定,都揭示今后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風險將增加約50%。但在某一特定部位測得的骨密度,對該處今后發生骨折的風險預測作用,比在其他部位測定時要好。因此,較為明智的選擇是在較常發生骨痛的部位檢測骨密度,或在已測得骨量減少的部位定期復查骨密度。
如果出現有疑似骨質疏松的癥狀,要及時去醫院做骨密度測試并定期隨訪,從而判斷有否骨質流失的情況發生,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