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不通,養生的效果不佳。您有沒有不知道經絡不通的癥狀,無法正確判斷身體狀況的困擾呢?打通經絡才是養好身體的基礎。
1、冷
除了頭涼之外,身體其他某些部位發涼,比如最常見的手腳發涼,常常是經絡不通的信號。因為人的體溫是由氣血輸送來決定的,氣血旺盛,體溫才會正常。哪個地方發冷,哪個地方可能經絡不通,氣血難以到達,此時體溫就會比較低。
此外,還有體溫、出汗不對稱出現,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經絡嚴重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會出現一側體溫正常一側涼的情況。經絡不通對皮表的影響,除了冷熱感覺外,還可以表現為皮膚毛孔粗大、毛囊淤堵等問題,血氣不到,毛孔內垃圾排不出來,毛孔塞住了,毛囊自然長不好。
2、熱
主要表現為身體某些地方低熱、干燥或者局部異常出汗。這也是體內經絡不通、熱氣不能通過正常渠道散發出去的緣故。
除了外邪引起的紅、腫、熱、痛與發熱所在的經絡不通有關,一般低熱可能來自相連的經絡。氣血在體內運行周而復始,如果此路不通,它就會從臨近的經絡尋找突破口,首先容易影響的就是具有表里關系或者子母關系的經絡,使該經絡發熱。比如頭部低熱,不一定全是膀胱經的問題,而可能是與它相表里的腎經氣血不足或者不暢造成的。
3、疼和痛
一般我們都會將疼痛放在一起說,而這兩個詞卻有一定的差異。疼和痛是兩個概念,兩者都和經絡不通有關,但程度上有些差異。突然立即產生的感覺叫做疼,而經過按壓觸摸才會有感覺的叫做痛,比如我們被扎了一下,立刻產生的感覺叫做“疼”;如果接著按壓一下受傷的地方,這時候產生的感覺才叫做“痛”。
如果經絡瘀滯不通,就有可能出現痛的感覺,這就是“痛者不通,通者不痛”的由來。這樣我們就可以判斷,疼是經絡不通的初發,而痛則是經絡不通的進一步加重,“初病在經”、“久病久痛在絡”,就是這個道理!
遇到疼痛類的問題,可以采取點面結合的方法來疏通經絡。面積小的可以用阿是穴,也就是哪里痛就按摩哪里,面積稍大一些可以刮痧,這樣經絡慢慢就通了。
4、麻和木
麻木和疼痛差不多,經常在一起出現,但是卻有一定的差別。舉個例子,盤腿坐一段時間,經絡不通,氣血不通,就會出現麻木的感覺,只要適當的改變坐姿,氣血通暢了,就會恢復。中醫講“麻為氣虛,木為血虛”,如果麻得重,說明氣不足,木得重則說明血虛。出現肢體麻木的時候,我們最好多加注意,特別是高血壓患者,一定要注意及時疏通經絡,避免出現中風疾病!
5、酸
酸說明經絡氣血供應減慢,不能滿足身體需求。
人在劇烈運動以后,比如短跑比賽,事后機體會發酸或者無力,這是因為短跑需要更多的氣血供應,超過了正常機體氣血供應的限度,導致氣血供不上來而發酸。
正常狀態下,消耗和補充是一個平衡,所以養生運動從來不是劇烈運動,而是氣血供求平衡的運動、比如太極拳、導引術等,西方醫學也非常推崇有氧運動,比如慢跑、柔韌性運動等。如果機體某個部位無故發酸,或者輕微運動也發酸,則說明該部位經絡不暢通,氣血供應減慢。這個時候拍打、按摩所在的經絡,就可能發現潛在的痛、腫、脹等經絡不通的癥狀。
6、腫和脹
經絡不通可以是有形的,這就是腫,常由血瘀引起。要消腫,就得活血化瘀,可以用刮痧法或者拔罐法來調理。
經絡不通也可以是無形的,這就是脹,由氣滯引起。脹通常是氣在經絡運行不暢時形成的“渦氣”。身體某部位發脹,首先可以對該部位經絡上循經按摩,找到疼痛點再進行按摩。經絡不通其實會給身體帶來諸多不適,只有經絡通暢身體才會健康。經常加強鍛煉,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再結合艾灸疏通經絡,扶陽補正,做好日常保健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