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手機看
分享
-
-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護理
- 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護理
-
參與醫生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孫鐵錚 主任醫師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以后,尤其在術后早期護理很關鍵,具體如下:
1、首先從手術室到病房,在麻醉恢復以后,第一時刻護士指導做踝關節的背屈,目的是為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所以多做動作,有利于恢復下肢的肌肉力量,促進靜脈回流,促進術后康復;
2、術后6小時可以枕上枕頭甚至把床搖起,不超過90度坐起,早一點做起有利于恢復肺活量,但是有時候早期所采用的坐姿,應特別注意身體坐起的角度不要超過90度,目的是為防止髖關節脫位的發生;
3、在術后住院期間護士還會讓穿防脫位的鞋,或者在翻身的時候護士在兩膝蓋之間墊枕頭,目的是為防止兩側髖關節出現內收,因為內收也會出現髖關節脫位,所以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每個動作細節都有很深的道理,都有預防相應并發癥發生的作用;
4、3天急性期過后照片子、拔出引流管,片子顯示假體沒有問題,護士或者康復人員指導進行下肢站立康復訓練,早點恢復站立有利于促進肺活量的恢復,促進下肢肌肉靜脈回流和肌力恢復。所以早期的時候都是拄著步行架或者雙側腋拐進行下地,讓肢體尤其做手術這一側部分承重,這樣有利于采用髖關節假體跟骨頭長入;
5、到14天的時候傷口愈合良好以后可以拆線,還是雙拐保護。到6周當臀中肌的止點縫合長結實以后,可以扔掉一側腋拐,進行患側臀中肌訓練;
6、到3個月以后骨頭和假體之間長得很結實,可以扔掉單拐,完全負重進行走路訓練。
所以,整個人工髖關節置換的手術恢復,早期促進肺活量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防止脫位發生,晚期促進肌肉力量的恢復增加髖關節的穩定性,逐漸恢復日常的行走功能。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