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膿毒癥發燒周期
-
參與醫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吳嘉駿 主治醫師

膿毒癥是醫學上比較有意思的概念,膿毒癥往往是指有明確感染灶,同時患者又有全身炎癥反應的一種狀態,稱之為膿毒癥,如肺部感染或軟組織感染,也有可能膽道感染,甚至于顱內感染等一系列情況。出現血壓下降、呼吸困難、脈搏細數、白細胞升高或下降,炎癥反應蛋白升高或下降、乳酸升高等一系列全身反應,稱之為膿毒癥。
發燒是膿毒癥的首屈一指的臨床表現,往往會被患者家屬與臨床醫生特別關注。發燒周期其實并沒有特定講法。往往是指患者熱性、膿毒癥以后,全身炎癥反應可以是弛張高熱。今天體溫低,如到下午4點鐘時開始發燒,發燒一直到晚上10點鐘,第二天早上體溫下去了,又過了一段時間以后,又開始發燒,發燒體溫可以到40℃,低的體溫可能回降到正常,稱之為弛張高熱。體溫曲線就像波峰波谷相同,像海浪相同,叫弛張高熱。這往往提示細菌在特定時間繁殖與特定時間入血。
另外還有可能是稽留高熱。患者發燒以后體溫一直很高,持續到39℃-40℃,稱之為稽留高熱。提示感染比較兇險,比較頑固,甚至菌血癥持續存在的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是間斷低熱,或一直在37℃-38℃,要通過臨床判斷來酌情處理。要治好膿毒癥,控制體溫、控制患者分解代謝必不可少。需要通過抗生素、營養、物理引流等全身綜合治療,最后達到控制患者熱性,控制患者疾病來挽救生命的狀態。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