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手機看
分享
-
-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5分鐘搞懂感染性腹瀉
- 5分鐘搞懂感染性腹瀉
-
參與醫生
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 穆義英 主治醫師

感染性腹瀉又稱為急性胃腸炎,是指細菌、病毒、寄生蟲和真菌等病原體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其發病機制為毒素或病原體直接侵犯胃腸道黏膜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其傳播途徑大致相同,主要是“病從口入”即糞-口傳播,少數由個體接觸傳播和呼吸道飛沫傳播所致,但是仍然有些病原體的實際傳播途徑不明確。感染性腹瀉的臨床表現分為輕型腹瀉和中重度腹瀉,輕型腹瀉一般狀況良好,每天大便在十次以下,為黃色或者黃綠色,少量黏液或白色皂塊,糞質不多,有時大便呈蛋花湯樣便;中重度腹瀉每天大便數次到數十次,大便水樣,少量黏液,嚴重者可有黏液便、膿血便或血樣便。同時伴有腹痛、惡心、嘔吐、腹脹、食欲不振、發熱、全身不適等癥狀。出現嘔吐癥狀者,有時嘔吐出咖啡色樣物。部分患者還可以表現為煩躁不安,進而出現精神不振,意識朦朧。此外,若患者病情嚴重,可以因大量丟失水分、電解質,而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癥狀。多數是由細菌和毒素感染導致,常以沙門菌屬和嗜鹽菌感染最常見,毒素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常見,病毒也可見,常有集體發病或者家庭多發情況。進食生冷食物或某些藥物,如水楊酸鹽類、磺胺、某些抗生素等等;或誤服強酸、強堿以及農藥等都可以引起感染性腹瀉。可通過糞便常規檢查、病原學檢查、血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進行確診。可行一般治療,如臥床休息等;對癥支持治療,如補充相關電解質、服用止瀉藥等;抗菌治療,如服用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等方法治療。患病后應注意飲食規律,充分休息,放松心態,按時服藥,注意衛生,避免著涼。日常生活應注意減少外出就餐次數,不食用不潔、腐敗、無證和不符合衛生的食品,加強鍛煉,增強抵抗力,定期體檢,做好疾病的預防。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