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手機看
分享
-
-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慢性活動性肝炎診斷標準
- 慢性活動性肝炎診斷標準
-
參與醫生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 甄真 主任醫師

慢性活動性肝炎,可以由多種原因造成,不同病因造成慢性活動性肝炎,診斷標準不同。如乙肝、丙肝、自身免疫性疾病、遺傳代謝疾病等。懷疑有慢性活動性肝炎,應該具備以下幾條:1、病史:任何原因造成肝炎,病史應該>6個月,部分患者可能病史<6個月,需要綜合判斷;2、癥狀:患者可能會反復出現乏力、納差、厭油膩、肝區疼痛、腹脹等表現會反復發作;3、體征:病人可能會出現慢性肝病面容,如面色晦暗,可以出現肝掌、蜘蛛痣、肝臟腫大、脾臟腫大,尤其脾臟腫大較常見;4、出現肝功能反復異常:可以出現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明顯反復增高,可以出現膽紅素代謝異常,出現堿性磷酸酶或γ-GT增高等,出現低蛋白或者A/G 比值倒置,指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倒置,可從肝臟炎癥活動的角度,進行實驗室檢查;5、影像學檢查:B超可以看到有肝臟實質增粗,有肝臟炎癥的表現,做CT、核磁會發現炎癥的表現;6、肝組織穿刺:比較重要,是診斷慢性活動性肝炎的標準,可以看到肝臟炎癥明顯增加。炎癥通常可以分4期,可以呈炎癥增加,出現肝臟纖維化。有炎癥才有纖維化,即使炎癥不重,纖維化比較明顯,也要考慮患者為肝臟的慢性活動性炎癥,需綜合判斷。患慢性活動性肝炎后,需判斷病因,才能針對性進行治療。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