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批評不可沒有,也不可濫用。適當的批評是與孩子進行交流的一種手段,也是孩子不斷完善自己的一種動力。其實,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調皮、闖禍、做錯事,對孩子來說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嗎?他們正是在糾正一個個失誤甚至錯誤的過程中逐步成長起來的。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孩子做錯了什么,而是我們對此表現出的態度——
面對孩子的失誤甚至錯誤,你會采取怎樣的態度?來看看這個幾乎每家都發生過的場景,你是怎樣應對的。
3歲的童童正在喝水,見媽媽下班回家撲了過來:“媽媽,我給你倒水喝。”她奔回桌邊拿個茶杯給媽媽斟水,就像我們所能預料到的那樣,兩只小手還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茶壺,水灑在了桌上,慌亂中“啪”的一聲,杯子又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父母的慧眼就在于,能在孩子的錯誤中發現行為中閃光的亮點,特別是當他出于美好的動因時。應該說,在這種孩子去積極探索和實踐心中美好想法的時刻,預防錯誤的發生大過發生后的批評,特別在這種錯誤的發生是可預見的時候。當然,最到位的做法是日常生活中主動給孩子提供實踐的機會,主動施教,先期避免錯誤的發生,降低孩子被批評的概率。 但無論如何,當批評不可避免時,父母們一定深諳鼓勵式批評之道,畢竟,對于這么小的幼兒來說,也實在沒有什么罪大惡極的錯誤需要我們去嚴陣以待。
一步到位的批評讓孩子避免走更多的彎路或執迷不悟一條路跑到黑,平和地看待失敗,逐步培養自信,這時批評滋養了孩子的身心。也有可能,一句沖口而出的批評使孩子一蹶不振,將有可能發展成為“特長”的素質演變成“特短”,這時批評絕對成了教育的敗筆。
批評孩子“尊重”在先
孩子雖小,自尊心卻不比成人弱。父母一句話說重了,外向的孩子會立刻把不高興寫在臉上,還要申辯幾句;內向的孩子則會把怨氣憋在心里,日久天長容易形成內心強烈的自尊和強烈的自卑。 孩子哪里做得不好,父母當然應及時指出來,不讓小毛病發展成大的禍患,但這并不是說一分鐘也不能等。既然事情發生了,最好是先解決這件事,而不是先教訓孩子,更不是粗暴地責罵孩子。如果是在人多的場合或家里有客人,父母不妨找機會把孩子拉到一邊說句悄悄話,或等到客人走了以后再說,避免孩子遭遇下不來臺的尷尬。對于那些很有個性的孩子,強硬的態度其結果是兩敗俱傷,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他會很快理解父母的意圖,默認批評,自尊心也不會受傷害。
批評要找適當的時機,其出發點應該是對孩子的關切。粗話、惡語,就像支支毒箭,只能用來反對敵人,不能用以對付孩子,否則只會使他/她產生不滿、反怒、仇恨的情緒以及報復的念頭,逐漸學會使用消極的態度和方法保護自己。
美國的海姆-金諾特博士將其母親常用的對付孩子的尖刻語言歸納如下:
漫罵:混蛋、癟三、騙子
侮罵:笨蛋、真是個廢物、不中用的東西
指責:又淘氣了、真是個壞孩子
壓制:給我住嘴、你敢不聽大人的話
強迫:不許說不行
威脅:你敢不聽我的話,我再也不管你了
挖苦:虧你想得出這種蠢方法,你真聰明
用這類傷害性的語言去批評孩子,有時確實也會立刻見效,孩子會乖乖地服從父母的意志,然而,這種屈服只是暫時的。
從長遠看,這些語言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還會對孩子的性格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懂得尊重孩子,批評時就事論事,不翻舊帳,使孩子懂得自己她錯在哪里,不再重犯,那么,這樣的批評就能起到它應該起到的作用。
批評的話越實越好
批評孩子,釘是釘、鉚是鉚,說準說透,以質量勝數量,不要把陳芝麻爛谷子都翻出來老賬新賬一起算。孩子最煩的就是父母嘮叨,它會讓孩子產生“永無出頭之日”的絕望;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通粗暴指責,讓孩子摸不著頭腦,其結果是父母說了很多,孩子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里。
2歲的寶寶晚上睡覺前吵著要吃巧克力,你是指責他“壞毛病越來越多、越來越不聽話、真讓大人勞神,給媽媽找了更多的麻煩”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壞毛病”、“聽話”、“勞神”、“找麻煩”指的是什么。一下子用那么多的話來批評寶寶,他只會覺得媽媽嘮叨。另外,對孩子細枝末節的事情喋喋不休地批評,也會漸漸失去批評的力度和效果。
還是說一句“睡覺前吃巧克力牙齒會疼的”,并告訴他牙疼比打針可疼多了,疼得咬不動東西,所有的好吃的都吃不成了?這更能讓寶寶明白媽媽的意圖,批評也要換換新包裝。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