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三:允許他犯錯誤
對于小遠犯錯誤,小遠爸爸覺得實在是深惡痛絕。
那天,小遠讓爸爸帶他去公園玩。小遠爸下樓前,特意叮囑小遠,鑰匙由小遠帶著,千萬不要忘在家里。
小遠答應得好好的,小遠爸爸還是不放心,在關上門前,還特意讓小遠把口袋里的鑰匙拿出來,確定是家里大門的鑰匙,而不是洗手間門的鑰匙,才放心地關上了門。到了樓下,發現飄起了小雨,小遠爸爸讓小遠去樓上取傘。取了傘下來,兩個人開開心心地去公園玩了一圈。晚上回來,發現鑰匙不見了。小遠媽又出差,沒辦法,小遠爸只好找來鎖匠開鎖。進了房門才發現,鑰匙竟然在鞋架上——原來,小遠取傘時,把鑰匙落在了房間里。結果不但要花錢開門,第二天,還要再重新花錢配鎖。
還有一次,明明是小遠因為想試試玻璃硬還是玻璃瓶硬,用玻璃瓶把窗玻璃打碎了,他卻撒謊說是家里的小貓把玻璃打爛了,根本和他沒有任何關系。
爸爸故意考驗他:“小貓是用什么把窗子打爛的?”“玻……”小遠看著窗子前的玻璃瓶,“玻璃瓶。”小遠爸感到好笑:“那么,小貓是怎么把玻璃瓶摔到窗子上的?”小遠按照自己的方法,抓起玻璃瓶示范了一下。
“可是,”爸爸嚴肅了起來,“咱們家里根本就沒有小貓。”
小遠目瞪口呆地愣住了。是啊,家里本來就沒有小貓,小貓怎么會把窗子打爛呢?
“是我打爛的。”小遠只好低下頭來承認。
小遠爸爸趁熱打鐵,給小遠上了一課:做事情一定要認真,不能因為不認真而犯下錯誤,因失誤而誤了事,就得不償失;要做個誠實的孩子,像華盛頓一樣,砍了櫻桃樹就要承認……
這一篇長篇大論下來,小遠幾乎都要睡著了。
相比較而言,小遠媽媽就不會像爸爸這么嘮叨。一般情況下,只要小遠犯了錯誤,小遠媽就會立即訓他一通,而且,特別喜歡在別人面前訓斥小遠。小遠媽深信這樣一句話:“當面教子”—在別人面前訓斥、教育孩子,讓他知恥而后勇。
不過,小遠并不喜歡媽媽的這種方式,犯了錯誤,他往往會先去找爸爸,覺得雖然爸爸說的他都不懂,但是,至少自己心里會好過一些。
解析:每個人犯錯誤都是難免的。對于正處于成長時段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對待孩子的錯誤,家長對其的教育方法也可相應地分成兩種類型:孩子如果犯的是一些生活中的小錯誤,而這些小錯誤是由于好奇和求知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那么就沒必要深究,只要讓他明白,需要承受自己犯錯的后果就行了;如果孩子犯的是原則性的錯誤,例如偷竊、撒謊等,家長就一定要讓他知道,那是不允許的,無論是法律還是家長,還是孩子周圍的人,都不會對這種行為以包容的心來對待。不過,無論孩子犯的是哪一種類型的錯誤,家長都要持平和心態,不要要求孩子應當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講清道理,孩子自然會有選擇。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千萬要記住:無論多大的孩子,他也有自尊心,也會非常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家長不可以當眾訓斥、教育他,而是應該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走進他的心靈。
故事四:良好期待效應
王玉延的兒子小寶剛剛5歲,正是愛玩愛鬧的年齡。然而,別人見到小寶的時候,都認為他可能有10歲了。并不僅僅是因為小寶的身高,而是因為小寶有著與年齡不相稱的沉靜。
玉玉延并沒有發現這一點,他唯一能看到的,只有小寶的那些獲獎證書和那些獎牌、獎杯。
王玉延對培養孩子,下了番功夫。從小寶還沒出生時起,他就研究各類開發智力的玩具、學習用具。小寶出生后,王玉延看到一篇報道,說的是一個孩子,由于從小就學習音樂,如今年紀輕輕就已經是名音樂大師了。這則報道對王玉延的震動很大。玉玉延當兵時,就被部隊的文藝隊招去做了名文藝兵,雖然不能說各種樂器都精通,可也正經會幾種樂器。例如笛子、二胡之類的。他相信,小寶身上,一定會有他的遺傳細胞,一定能夠像自己所看到的那篇報道中的孩子一樣,只要培養得當,肯定也能成為音樂大師。
所以,小寶剛懂事時,王玉延就為他報了一個鋼琴班。
原來,王玉延是想讓他學吹笛子或者拉二胡的,可是,細看當今世界上,哪有笛子大師啊。從3歲開始,小寶就坐到了那張琴椅上。剛開始的時候,小寶還挺感興趣,然而,隨著王玉延不斷地為他加練琴的時間,小寶越來越不喜歡彈琴了,總是想方設法地想逃開。
“你這孩子,”王玉延氣壞了,“去下洗手間用去那么長時間——你這個樣子,白花那些學琴的學費了!”
“可是,爸爸,我不喜歡練琴!毙殙阎懽诱f。
“什么?!”王玉延氣壞了,“快過來練琴,再這么說,我就打你!以后,你一定要成為音樂大師,知道嗎?!”
小寶只好又坐了下來。
王玉延這么說是有自己的依據的。小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他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奧運跳水冠軍熊倪,小時候不愿練跳水,就把自己的泳褲,用自來水沾濕,然后回家說已練過跳水了。結果,熊倪的爸爸狠狠地打了他一頓,押著他去了跳水隊?偨Y出的道理,就是,家庭教育中,有時需要一點強制。
“孩子當然需要快樂,”王玉延說,“但快樂是無法保證孩子成為一個成功人士的。”
王玉延所說的,似乎也有一定道理。然而,看著小寶失落的眼神,卻讓人不由自主地感到難過。
解析:望子成龍與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心愿。然而,這樣的心愿,卻只能靠孩子來完成,這不能不令孩子們身上的壓力倍增。如果壓力可以成為動力,這未嘗不是件好事,就像熊倪一樣?墒牵绻⒆硬⒉痪邆鋵W習的資質,也沒有學習的樂趣,家長的這種專長訓練和這種苛求,就會成為另一種壓力。家長見自己對孩子的某種期望,似乎并不能達成,時間長了,心里就會感到一種無法掩飾的失落和失望,并變成一種急迫,經常埋怨孩子,這又為孩子加上了一層壓力。種種壓力壓在孩子身上,孩子自然就會變得呆板木訥,失去了童真的孩子,那已不能稱之為孩子了。那么,家長面對這種情況應該怎么做呢?教育心理學認為,積極、恰當的期待,才會對孩子產生良好的激勵作用。所以,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性格和學習特點,對孩子提出恰當的期待和要求,只有如此,才能產生良好的“期待效應”,讓孩子可以更加快樂自由地成長。
與此同時,要做一個好家長,還要注意交流中的問題:在談話中,不要限制孩子的思路,比如問:“是不是跟同學學的?”這極易造成暗示,使其失去自主判斷的可能。對孩子在談話中顯示出來的焦慮、哭泣等情緒反應,家長千萬不要驚慌失措,這會使他覺得你缺乏主見,同時,孩子也會因此用“撒野”來威脅家長。適當的表現是沉著而不慌亂。談話時,孩子經常會講一些家長始料不及、大為驚訝的事。家長千萬不要大驚小怪,而應抱著“此事并不奇怪”的態度,否則, 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會隨之下降。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