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智力超常的小學生,學習成績很好,性格也很開朗,可就是不能離開媽媽。每天晚上,只要媽媽回家稍晚,她就會哭。可由于工作的原因,這位母親經常晚歸。為了安慰孩子,只好經常請鄰居幫助,到了晚上就去告訴孩子“媽媽會回來的”。否則了就會痛哭。如果遇上鄰居有事,母親又不能早回家的話,孩子就會一直哭下去。不僅如此,孩子還很不愿意去親戚家,更害怕親戚家過夜。這個孩子的母親在向心理學家咨詢時表示,她非常擔心孩子是不是有心理問題,會不會對以后的發展有不良影響。孩子離不開母親應該是正常的現象,獨生子女對母親有更強的依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對于這樣一個智力超常,學習成績好,性格又開朗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表現似乎總有點原因。
為了了解孩子的發展史,心理學家仔細地詢問了有關孩子早期撫養的情況。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很注意早期教育,很早就教孩子認字。孩子不到1歲就能認字,到3歲時就可以自己讀書,八九歲時已能輕松地閱讀經典文學著作了。孩子的身體也很好,很少生病。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似乎沒有出現過什么明顯的差錯。然而,當問及有沒有印象特別深的事或體會時,這位母親想起了這樣一件事:孩子很小時,曾經因為母親需要晚上工作而被送到親戚家。開始幾天孩子很開心也很聽話。有一天媽媽抽空來看她,好們玩得很高興,可是媽媽要再走就難了。為了安慰孩子,讓她少哭一會兒,媽媽哄孩子說晚上回來接她,可是母親并沒有來接。孩子很傷心,鬧著要媽媽。親戚讓她睡覺,告訴她說:“媽媽說好了要來的。”就這樣,一直哭到深夜也不肯睡覺。據這位母親回憶,后來又有過幾次這樣的經歷。然后,孩子就再也不愿意被單獨留在親戚家,也不再相信媽媽會來接她的話了。看來,問題的癥結就在這里。早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情緒發展和個性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嬰兒期正常的依戀關系,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安全感。而不正常的依戀往往暗示著早期經歷中的某種挫折或消極的情緒體驗。心理學家在研究嬰兒的情緒發展時發現,依戀母親是每個孩子都有的行為反應,但孩子之間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除了有生物學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與孩子早期所經歷的情緒體驗有密切關系。例如,同樣由母親將孩子帶到一個陌生而刺激豐富的環境(如有各種各樣玩具的房間),孩子通常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孩子會被玩具吸引而去擺弄玩具。有的孩子則表現得很緊張,雖然對周圍的環境也很好奇,即不敢離開母親。他們緊緊地依偎在母親身邊,甚至抱著母親。有的家長或許會認為,后一種孩子可能與母親更親近,與母親的關懷更密切,而前一類孩子可能跟母親的關系比較疏遠。實際上,研究者發現,不能離開母親的孩子并不意味著良好的親子關系。恰恰相反,這種緊張的母親或由于某種原因經常對孩子生氣,當孩子“犯錯誤”時懲罰孩子,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不一定能給予幫助。這樣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他們會緊挨著母親,害怕母親一旦離開,就會在自己最需要時得不到母親的幫助。他們對自己最親近的母親并不信任。而前一類孩子則有較好的安全感和對母親的信任感。
童年時,帶有消極情緒的記憶是深刻的,對于一個聰明的孩子就更是如此了。童年時,孩子最信任的人就是母親,來自母親的欺騙對孩子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打擊就更為沉重。根據精神分析學家的觀點,兒童早期的消極情緒體驗可能會形成固定的情結進入人的下意識而在很長時間內影響今后的發展。盡管有人認為,隨著孩子的發展,應該讓孩子逐漸認識到社會上還存在著不守約、狡詐和欺騙等現象,并讓孩子能夠逐漸地承受來自這方面的打擊。但是,這第一次打擊最好不要來自他最親近、最信任的親人。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