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學校的標準已從能力競爭向金錢多少、戶口地區等“邊緣地帶”發展。家住重點學校旁是上輩子修來的福份。沒有這個優勢,孩子的前途掌握在父母手中了。家長抱定“好幼兒園通向好小學、重點中學、名牌大學”這一信條,開始了漫長的擇校歷程。
如此情形招收來的學生有著高人一等的自負心理:你爸爸是處長,我爺爺是局長,你穿彪馬,我背沙馳,你用尋呼機,我有大哥大……高額的消費和攀比成為某些重點學校的一道特殊風景。苦苦追尋的家長,你們想到了嗎?
零花錢
如果調查沉重的錢包,里面的金額可能使你不相信他們是“伸手階級”。錢從何而來?學生自有辦法:一是以買早餐、學習用品為由向家長要;二是逢年過節、過生日長輩給的;學校集體活動,同學聚會也是向父母伸手的絕好時機。12歲的學生生日當天的禮金高達2600多元,就發生在小領居身上。一位中學教師調查,他班上的大部分同學每月的零花錢在150元左右,有的更多。這幾乎相當于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生第一年的基本工資。
這么多錢怎么花呢?一是同學聚會,名目繁多,生日聚會、周末聚會、升學聚會、選班干部聚會、家中搬遷聚會、甚至孤獨聚會、消氣聚會。二是互贈禮品。有事沒事都可送禮,幾元錢的賀卡太小氣,十幾元、幾十元的工藝品、文具也很平常。三是“煲電話弱”,除了問題目,對答案,還有社會熱線、聲訊電話。四是戴首飾,穿名牌;耐克鞋、蘋果褲“包裝”的學生隨處可見。面對日益高漲的學生消費,家長有兩種說法:一是我們這一代吃的苦太多了,孩子多花點錢不算什么。有的則憂心忡忡:現在尚且如此,將來如何了得?
送禮
“禮尚往來”,同樣侵蝕著本應純潔無瑕的校園。為了孩子,家長想盡招數給學校領導和老師送禮。過年過節自不必說,老師結婚得送,老師得了子得送,老師的孩子結婚還得送,只要孩子在老師手里,大有“子子孫孫無窮盡矣”之勢。送禮有講究:班主任送多少,輔科老師送多少;形式巧妙,明送、暗送種類繁多--掛歷、紅包、禮品,還有保險、IC卡、會員證……
家長何不知送禮對孩子心靈的危害,但老師的暗示、學生的攀比使家長不自覺成了送禮的操縱者。“現在什么都靠關系,我們也想讓老師對自己孩子好一點。”家長說。送禮現象在幼兒園、小學最利害,到了中學要好一些。
午餐
“最盼望能吃一次西紅柿炒雞蛋。”這活源自一位小學生日記。他說學校的午餐老是“紅、白、黑”:胡蘿卜、辣豆腐和煮茄子。老師一拖堂,恐怕連熱飯都吃不上。晚上趕作業,早晨起不來,有時早飯就免了。往往上課時肚子就抗議,一天不知要用幾塊奶糖巧克力充饑。
難怪學校門口的羊肉串、糖蘆葫生意火爆。
家長的苦惱更多:給孩子帶飯,首先學校要有熱飯的地方,帶的好些,又怕被素質差的教工拿去,結果連飯盒都沒處尋。給錢買,又怕孩子省下錢挨餓。讓孩子自己回家開煤氣熱飯,萬一煤氣池露,其后果不堪設想。很多雙職工的孩子就是在“早餐簡單,午餐湊合,晚餐大吃一頓,中間不時吃點零食”中一天天長高。孩子的兜里除了“越吃越愛吃”的零食,還有胃得樂、瑪叮林等胃藥。八十、九十年代,全國大規模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均發現學生“體質不能隨身高相應發展。城市比農村更成問題,這種俗稱的“豆芽菜”,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營養不良。
于是各種補品充塞本就虛弱的胃,食物太精營養過剩又造成了另一批特體兒童--少年肥胖癥患者。
日本的經驗是:中小學中普及學生餐廳,配以統一營養均衡的膳食。保證學生定時、定量、高質量完成午餐。
睡眠
醫學理論要求:小學生每天睡眠不能少于10小時,中學生8-9小時。這種正常的生理要求經常被過重的課業負擔剝奪。睡個好覺竟成了學生的奢侈愿望。睡眠的不足和低質導致視力下降,體質較弱;男生1500米、800米長跑的達標人數逐年下降。可怕的是有的學生已開始出現神經衰弱癥狀:小腦缺乏活動訓練,動作呆傻笨拙。而大腦思維反應被圈死在課本、習題、考試的怪圈中,對外界廣闊的天地有的學生竟一無所知。
家長們能否下決心,讓孩子放棄來自家庭的額外作業,安安穩穩睡個好覺?分數與睡眠,孰輕孰重?
抵制誘惑
信息大爆炸,良莠不齊的彈片打中了無知的孩子們。兒童對事物的敏感好奇來自于天性。可我們給孩子提供的又是什么?是傳媒中的暴力、荒誕、迷信?還是金雞百花獎兒童片一連幾年的空缺?是隱諱的廣告語:“難言之隱,一洗了之?”還是藥品框合里明晃晃的性用品說明書?家長無奈:孩子獲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連小學校的圖書館里都能借出《性愛之旅》,遍布街頭的書攤誰又看得住呢?做家長只能做的恐怕只有教孩子學會分辨,抵御欲望膨脹。可這在隨處可見的不良、不宜信息面前,實在是微不足道。
代溝
現在沒有幾個家長敢拍著胸脯說他了解自己的孩子。兩代人好像隔著玻璃墻生活:看得見,摸不著。家長眼里的孩子可能有點精怪,有點敏感,而孩子眼中的家長好象是另一個世界的人。1996年《中國婦女報》組織了“中小學生八大煩惱”的社會調查“我不知道怎樣向父母說出我的想法?”占“家長不能理解我”這一項的33.7%,居首位。其次是“家長只知道關心我的成績。”“我想做的事家長總不讓我做。”,“父母不相信我。”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是如此的形象?嚴厲與溺愛中間沒有道路可走了嗎?
教育專家關鴻羽為家長們介紹了通向孩子心靈的三條捷徑:理解孩子,了解他們心理;學會“心理換位”;經常回憶自己的童年,保持一顆童心。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