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缺乏,是因環境缺碘造成的地球生物化學性疾病,目前在世界上分布之廣泛、侵犯人群之多、危害之嚴重,遠遠超過其他微量元素缺乏所造成的疾病。
全球至少有130個國家、10億人口生活在缺碘的環境中,中國生活在嚴重缺碘地區的人口達4.25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40%,輕微缺碘已波及所有省、市的所有人群。
人類智力損害中的80%是碘營養缺乏所導致的。資料證明:我國現有1070萬兒童智力發育不良,80%由于缺碘引起,而且以每年100萬的速度增長。因為環境缺碘,早在8000萬至18000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時期,冰雪融化,將陸地土壤中的碘幾乎全部帶入海洋,使陸地陷入缺碘的狀態,所以,碘缺乏危害是由于環境缺碘所造成的地球生物化學性疾病。
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而甲狀腺激素又是人腦發育所必需的內分泌激素。人腦在形成時有兩個發育、分化的旺盛期,也是最容易受損害的時期,科學界把它稱為腦發育的臨界期,一是胎齡10~18周,這是神經母細胞增殖、發育及分化、遷徙、形成腦組織的時期;二是生前3個月至生后2歲,即腦發育成熟的主要階段。這兩個階段需要更多的碘來合成足量的甲狀腺激素供應腦發育,若缺碘就會造成
不同程度的智力損害,輕者會導致5~10個智商的丟失,重者導致呆傻,而且智力的損害是不可逆的。
碘缺乏的表現,除了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脖子病)、地方性克汀病以外,還有我們極易忽視或了解不足的隱匿性碘饑餓給人類智力帶來的損害。
因為環境缺碘,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孩子,都處在輕微缺碘的隱匿性碘饑餓狀態,使腦發育在關鍵時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永久性損害,智力未達到最佳狀態。
遺憾的是,缺碘給人類帶來的這種隱匿性的、潛在的、不可逆的危害,人們沒有意識到或還沒有足夠認識。
目前,國家實行全民食鹽加碘,正是因為全民處于缺碘狀況。但碘鹽僅僅能滿足成人基本碘需求,孕婦、乳母對碘的需求量比常人增加30%~100%,因為:(1)胎兒期和嬰幼兒期需足量碘供應腦細胞發育。(2)孕婦體內的碘,除滿足其自身需要外,還要向胎兒輸送足夠多的碘以滿足胎兒發育的需要;乳母體內的碘很大一部分聚集于乳汁中(約25微克/天),提供嬰兒發育的需要。(3)碘是合成甲狀腺素的必需元素,血液中的甲狀腺素絕大部分是與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等蛋白質結合存在的,妊娠期雌激素激增,刺激肝臟合成甲狀腺素結合蛋白增加,血中總甲狀腺素增多,但游離甲狀腺素含量減少,為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孕婦需額外吸收更多的碘以得到更多游離甲狀腺素。(4)妊娠期腎血漿流量增加35%,腎小球濾過率增加50%,肌酐清除率也相應增加,使孕婦體內碘的代謝量增多。
孕婦碘攝入量不足,因為:(1)食鹽中所含的鈉離子能增加腎小球對水的重吸收而使體內水潴留,這是引起懷孕期水腫和妊高征的主要原因,也是限制孕婦鹽攝入的主要因素。(2)某些飲食習慣使碘在孕婦攝入前被破壞。(3)懷孕3個月后,不提倡使用碘油。因為一次或多次接受大劑量的有機碘化物后,可能會產生變態反應(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支氣管痙攣與休克)、碘中毒癥(惡心、嘔吐、局部疼痛與暈厥)和甲狀腺功能紊亂(甲狀腺腫、碘性甲亢與甲低)。(4)孕早期,因早孕反應進食差,從飲食中獲得的碘遠遠不足。
胎兒在胚胎發育的3個月時才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甲狀腺,故0~3個月的腦發育,主要依賴于母親提供甲狀腺激素,從懷孕的3個月以后,則主要靠胎兒自己合成甲狀腺激素。當母親懷孕時碘攝入不足,母親和胎兒的甲狀腺都要從母親的血液中攝取碘,由于胎兒的甲狀腺功能在發育中還不健全,因此在競爭攝取碘時處于劣勢,故母親懷孕期間的缺碘會造成胎兒腦發育障礙。此外,嬰幼兒很少或幾乎不吃鹽,主要從母乳中獲得營養和碘;非母乳喂養的嬰幼兒,近年有增多趨勢,他們缺碘的危險性更大。
所以孕婦、乳母、嬰幼兒便成為吃不夠碘鹽的特殊人群,必須額外重點補碘。
通過海產品等食物補碘,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能夠做到每天大量吃,吃的量也無法控制,難以衡量攝取的碘是否完全滿足人體的碘需求,特別是胚胎期至2歲嬰幼兒期的特殊碘需求,例如舟山群島的人群,大量攝入海產品,可碘營養監測結果表明仍然缺碘。
人的一生中所需的碘大約有5~7克,相當于一茶匙的量,這個總量須每天以微量的形式攝取,一次給足是不可能的,故碘的補充需按“逐日定量”原則進行。
衛生部制定的碘營養攝入標準為成人不少于150ug,孕婦不少于200ug,兒童不少于90ug,達到這個標準能夠保證不會出現嚴重碘缺乏病,一般認為,孕婦不少于300ug比較可靠。
人攝入碘酸鉀的安全范圍相對很大,從醫學角度看,一個碘營養正常的人,每天攝入1000微克以下的碘酸鉀都是安全的,因為機體對攝入碘的利用有一個特點,當甲狀腺攝取自己所需的足夠碘以后,多余的碘就會從尿中排出,故攝入的碘多時,幾乎大部分排出體外。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