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數 |
名稱 |
目的 |
6~12周 |
第一周產期超音波 |
確定著床位置(是否子宮外孕);檢查有無合并肌瘤或卵巢腫瘤。 |
11~14周 |
初期唐氏癥篩檢(量測胎兒頸后透明區帶) |
篩檢唐氏癥 |
16~20周 |
中期唐氏癥篩檢(量測胎兒頭徑) |
篩檢唐氏癥 |
20~22周 |
保健超音波 |
常規胎兒檢查,包含胎兒大小、胎盤位置、羊水量。 |
20~24周 |
高層次超音波 |
胎兒器官檢查,含頭頸、胸廓、腸胃、腎臟、四肢等。 |
20~24周 |
胎兒心臟超音波 |
胎兒心臟超音波檢查 |
20~36周 |
立體(3D/4D)超音波 |
將抽象的醫學影像轉為立體影像,使父母了解胎兒在子宮內的活動狀況,增進母胎心理聯結而導向母親正向行為;亦有少數特殊醫療用途。 |
28~30周 |
常規超音波 |
檢查胎兒大小、胎位、胎盤位置、羊水量。 |
36~37周 |
常規超音波 |
檢查胎兒大小、胎位、胎盤位置、羊水量。 |
B超使用的副作用
孫三源院長認為,產檢時可用運用的儀器愈來愈多,家長及醫師就會愈來愈辛苦,這就是科技進步的「副作用」。家長希望得知的是,明確的”YES”or”NO”的答案,但有些狀況在某些階段,醫師是無法告知明確答案的。醫療不只是科學,而是一門藝術,必須依照醫師與病患之間的互動,來做不同的溝通及處理,才能大幅減輕科技進步的副作用。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