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湯怎么喝?
常聽說產婦一定要喝生化湯,才能順利排出穢物。關于此點,育生中醫診所中醫師李政育則表示,除非產后有“兒枕疼”或胞衣不下的狀況,否則不用喝生化湯。他解釋,兒枕疼指的是子宮收縮不良的產后疼痛、腹脹、滿、痞、硬、疼,導致大小便不出,甚至休克,這種情況稱之為“惡露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家醫科主任林君玉指出,自然產在住院期間不要喝生化湯,待回家休養后約喝5~7帖即可;剖腹產的產婦則須要喝10~12帖,以利細碎的惡露排除。
階段性食補吃出健康
生產完后,由于體質尚虛,直覺觀念就是要趕快進補,以恢復元氣。其實進補要考慮身體狀況,更要分階段性,以下就分產后三階段做進補的介紹。
第一階段:第一周是產婦排惡露的黃金時期,同時產前的水腫以及身體多余的水分,也會在此時排出。因此,第一周暫時不要吃的太補,以免惡露排不干凈。中醫師建議主食可以豬肝為主,一天約吃300公克。
豬肝性溫味甘苦,主要成分為蛋白質、脂肪、鐵、維生素B1、B2、煙堿酸以及維生素A。其功效能夠補肝明目、補益氣血。
第二階段:第二周惡露逐漸減少,顏色和第一周相較不那么鮮紅。另外,產后會伴隨腰酸背痛的癥狀,傳統上所謂吃什么補什么,因此,建議可食用麻油腰花減輕腰酸背痛的不適。
在炒麻油腰花時可以加入杜仲,提高效用。由于杜仲性溫味甘,是顧筋骨和強腎的藥材。
第三階段:惡露此時已排盡,該是補氣血的時候,也就是進補的時機。而進補最常使用的食材就是麻油雞。
傳統上坐月子煮的麻油雞多半使用母雞,也有人使用烏骨雞。雞肉由于性味溫甘,又富含蛋白質、脂肪、鈣、磷、維生素A、B1、B2、C、E、煙堿酸,能夠補益五臟、養血補脾、強脾胃、補腎、助陽補虛以及活血止痛等功效。即便麻油雞具有多種功效,但是餐餐吃容易吃膩,而蔬菜有些屬于寒性,因此常聽到長輩告誡少吃蔬菜,不然也得要選擇紅鳳菜等具有補血作用的葉菜類。
飲食原則以均衡為首要
營養師張秀如曾指出,產后媽媽坐月子的飲食原則,其實均衡飲食為首要。特別是要避免油膩、重口味與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她表示,雖然麻油雞固然能補身,攝取過多的油脂是導致坐月子肥胖的主因。
變通的方式就是在同一餐飲食中,搭配主食、青菜,并多選用蒸、煮、鹵等低油的烹調方式,并且改以瘦肉、魚肉來替換雞肉,盡量少吃內臟類,就能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
哺乳媽媽怎么吃
坐月子期間,哺喂母乳的媽媽除了兼顧自身營養外,也要顧及嬰兒的健康。哺乳的產婦每天所需的熱量為3,100卡,而喂配方奶的媽媽約需要2,400~2,600卡的熱量。營養學界推薦產婦每天蛋白質供給量為95克,攝取充足且高質量的蛋白質才能讓母乳充沛。
食物中以雞、鴨、魚、瘦肉、動物肝臟、蛋、牛奶、牛肉、羊肉等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其中又以雞蛋和牛奶中的蛋白質氨基酸比例與人最適宜,容易吸收,故建議產婦要多吃牛奶和雞蛋。
另外,母乳中有70%~80%為水分,要有充足的母乳,要訣就在于水和蛋白質的攝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家醫科主任林君玉建議,多攝取肉、魚、豆、蛋、奶,才能達要營養均衡。唯一要注意的是必須禁止酒類、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因為酒精會影響寶寶的腦部發育;咖啡因則容易引起寶寶焦躁不安,難以入眠。
此外,水果向來被視為是坐月子的飲食禁忌,不過,林玉君指出,只要盡量攝取性溫的蔬果,如葡萄、柳丁、草莓、蘋果、香蕉、龍眼、荔枝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攝取新鮮蔬果,還可以防止便秘的發生,一舉數得。
以醫學觀點為出發,坐月子的目的是要讓傷口盡速愈合,并讓身體器官機能恢復產前的正常運作;但是,如果坐月子不當,身體為了自保會自動降低新陳代謝率,一旦細胞代謝率變慢,不但要消耗懷孕時期堆積的脂肪,再加上月子期間囤積更多的熱量,便容易形成產后肥胖。所以在調養體質之虞并搭配正確的飲食觀念,坐月子就能營養又健康。
千金陳幸妤的產后月子餐
陳幸妤生第二金孫,在臺大醫院生產住院三天期間,該醫院替她準備的月子餐兼顧營養與健康,內容包括哪些呢?
醫院公布的補身食譜內容:
早餐:鮪魚三明治、豆漿、一大杯泌乳茶。
中餐:香菇炒高麗菜苗、黃香鱸魚湯(促進傷口愈合)、粉蒸排骨和茶碗蒸(增加鈣質和蛋白質的攝取)、甜點、泌乳茶。
晚餐:鰻魚、山蘇小魚干、烏骨雞湯、泌乳茶。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