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日本影星真田廣之在產房目睹太太分娩時昏倒,曾被視作一則趣聞廣為談論。
其實在美國,早已有半數的醫院實施「先生陪太太進產房」,而實驗的結果也發現,先生在產房內確有使產程順利、縮短的功效,產婦本身也能在安心狀況下將寶寶娩出。
受到西方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多人要求先生陪著進產房,但也有另一批當事人持反對意見。排除掉醫院、醫師的限制,夫妻兩人是否有共同的想法和意愿也是相當重要的,而天生性格、夫妻感情也可能影響「先生陪著進產房」的正反面效果。
國外強調生產是兩個人的事,讓先生進入產房,可以了解到太太所承受的壓力和疼痛,以后將更能協力照顧這個寶寶。
分析國內「先生陪太太進產房」不多的原因有四:
(1)產婦的意愿:有的人覺得自己生產的霎那不好看、血流得多、太臟,而不想讓先生看見。
(2)先生的意愿:部分先生是想看也敢看或是想看但不敢看;有些不想看但敢看或不想看也不敢看。這時他們進入產房,有的看見血會暈倒,有的即使在里頭也不知道該做些什么。
(3)醫院的做法:有些醫院的產房小,尤其碰到教學醫院,加上住院、實習醫師,根本無法容納多余的人進去。而接生室內如同時有兩個以上的產婦在生產,先生進入也會影響產婦的隱私權。
(4)主治醫師的看法:因為產臺都要消毒,有的醫師認為先生會碰東碰西,萬一引起產婦竹傷口發炎更加麻煩。
如果準爸爸堅持要進入接生室,可事前先看一些圖片,讓其習慣于生產時的過程,使他們面對大量出血時能習以為常。
「產前教育很重要」,但如果準爸爸是屬于比較緊張、敏感型的,這些對他來說也許未必有效果。當然,如果產婦本身屬于獨立性強的,準爸爸進入反而覺得多余。
醫療糾紛常常是因為不了解而引起,也許讓準爸爸陪著進產房,可以相對地增加了解,避免引起不愉快的沖突,說不定還是件好事。
建議站在產婦頭的那邊
目前臺灣由于開放準爸爸陪準媽媽進產房的醫院不多,所以準爸爸和家人往往只能在待產室陪伴。所以一旦將產婦推進產房,便會覺得孤獨感。有的產婦甚至會要求主治醫師在旁陪著,心理才會比較扎實。其實醫護人員陪,不如準爸爸來得恰當。尤其碰到產程持續很久的,常常是躺了老半天都沒人理,親人在旁的確是比較好。
一份美國的調查報告中發現,準爸爸在目睹準媽媽生產后,有三分之一的人變成心理性陽萎,最主要還是因為不習慣所引起。因為生產時,準爸爸看見胎兒從媽媽陰道娩出,醫師甚至可把整個拳頭放進去,再加上該處的血肉模糊,常會使準爸爸覺得惡心而失去「性」趣。這種心理性的陽萎,在往后夫妻行房時會造成障礙,但先生在遇見其它的女人時卻可通行無阻。
「眼不見為凈」,就像一塊蛋糕讓你親眼看見蟑螂爬過去與知道的接受程度不一,所以即使準爸爸知道將是血淋淋的鏡頭,光是想象與實際目睹仍有一段距離。當然進不進接生室決定權仍在夫妻雙方,充滿批叛型的準爸爸可能不是很合適。
一方面準爸爸的情緒較會受影響,有的甚至會希望不要再生了;另一方面以后也會較疼太太,所以基本上,兩人的感情應該會更好。
其實「先生陪太太進產房」,對醫病關系的改善只有更好。因為醫師愿意讓家屬進產房,表示彼此已取得默契,即使進中有突發事件也能諒解。而醫護人員所擔心的感染問題,萬一先生碰到了,只要再蓋一張消毒單即可,因為生產本身也不是百分之百完全消毒,否則距離肛門如此近,如果產婦大便未解干凈,胎兒從此娩出也不見得有多清潔。
「先生陪太太進產房」經過多年實驗的結果,確實有短產程竹功效,但如果先生本身的性格或者可能他非常疼太太,事后越想越多將有負面影響。這樣的話,只能從精神、心理上來治療,而無法從機能上來改善。
公元一九四七年美國的Bradley氏提倡「丈夫做教練之分娩」,就是為了給予孕婦精神上的助力,讓做準爸爸的一起接受「準媽媽室」課程,在分娩時也讓做準爸爸的進入產房協助妻子分娩。
但到了公元一九八六年,有報告卻提出,讓準爸爸參與分娩時,孕婦常會陷于分娩的困難狀態。準爸爸的如果人格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對太太分娩反而造成干擾。
先生陪伴生產的先決條件,我個人認為有三點:
(1)良好的親密夫妻關系
(2)強烈的主動參與動機
(3)完整的產前課程訓練。
「先生陪太太進產房」在西洋人的出發點是:
(1)能讓先生知道太太的辛苦而更愛太太
(2)寶寶得來不易,做先生的將會更珍惜他。但西洋人信任專家,不似中國人只要看到的就不信任專家,有時拿藥也只信熟人,甚至還會指揮專家:「這次不要打針了啦!」「上次拿的藥水,這次怎么沒有?」所以,在臺灣實施陪產的結果,反而使醫療糾紛增加了。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