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廚下 做羹湯
公婆和兒媳婦的關系問題,歷來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老大難”問題。唐朝詩人王建有首五言詩就生動地描繪了新嫁娘初進婆家門小心翼翼的心態: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意思是說一位剛嫁人的媳婦第一次做飯,為了掌握婆婆的口味,先請小姑嘗一嘗。雖說現在的女孩子結婚后不必再像過去的女人那樣,晨昏定省,侍候公婆,但也同樣會面對如何與公婆和諧相處的問題。
【個案】
活著真累
劉小姐就經常抱怨自己的老公過分軟弱,做事沒有主見,一切都聽公公婆 婆的安排,簡直像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唯父母馬首是瞻,也根本不考慮她的感受。
小思結婚只有一年,她對我說,我每次見到公公和婆婆,心里就煩,他們當初不同意我們的結合,對我有偏見。可是,我從不計較他們的態度,因為他是我老公的父母,我還是很尊重他們的,婚后想盡辦法討他們的歡心,想贏得他們的好感。可是,他們總是對我愛答不理,說話陰陽怪氣,讓我非常難堪。我聽了心里特別難受,也感到很委屈,為什么我的良苦用心就換不來他們的真情呢?我老公對此也沒什么辦法,他又不能為了我去說他父母,只好勸我忍了算了。
馬小姐說,說實話,我看不起我婆婆,她可能是快到更年期了,人變得特別愛算計,又好虛榮,說話也很刻薄。我盡量躲著她,不愿意讓她來干涉我們的生活。我要求老公一周只能回家一次,可是,我攔得住老公,擋不住她來看自己的兒子。見到她的時候,還得處處小心,要不然她就怪話連篇,一百個不滿意。活著真累!
【分析】
別把婆媳關系理想化
婚后女性都會有很多類似的埋怨和煩躁,過去,我們過多地用尊老愛老的觀念來進行片面的壓制,而道德規則并不是處理心靈問題的惟一辦法,家庭關系需要用心理學的方法來協調。
首先,我們總存在著一個誤區,把公婆與兒媳的關系理想化了,比如,我們認為最美好的關系是,公婆對兒媳婦“視如己出”,像親生孩子一樣對待,而兒媳婦也認為,完美的公婆應該像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疼愛自己;一些老人認為:我得管兒媳婦,管她做人,管她做事。還有很多理想化的關系,太多的“應該怎么樣”深入到我們的意識里,我們漸漸忽略了它們原來只是理想中的狀態而已,認為現實生活就應該如此。
我們需要尊重客觀現實,從理想化的“婆媳關系模式”里擺脫出來,放棄幻想,公婆不是你的親生父母,而兒媳婦也沒有血緣傳承,雙方都是“有選擇”的,以現實的態度來對待現實的生活。
讓雙方都在心理上保持一個“距離”,彼此都坦然地面對。從女性來講,當你感到和公婆摩擦不斷的時候,你是否能夠換一個思考方式,你對朋友也是如此嗎?如果公婆是你的忘年交,你會如此相待嗎?要像和朋友一樣,與公婆相處,我們都是成年人了,都會有一份成熟的交往經驗,用一顆對待朋友的寬容的心來對待公婆,或許你不會因此而獲得什么,但是,至少你可以讓自己快樂起來。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的小家庭上,不必過多敏感,也不必計較很多,兩個人的世界歸根到底是由兩個人來把握,你也會更加獨立和成熟。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