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型”人才走俏的背后是市場對人才的理解和詮釋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什么是“媽媽型”人才?自今年以來,職場中就盛行“媽媽型”人才走俏的說法,而事實上這個“媽媽型”是一種象征性的說法,它指的是關心他人、注意傾聽,照顧團隊利益,具有強烈的整體意識的員工。
“這樣的員工才是企業真正的財富。”一名私企老總如是說。
自負、不謙虛成為求職障礙
“幾次求職均遭慘敗。給我的評價都是不謙虛、自負。難道我展現自我錯了嗎?”求職者小向跟記者訴說他的困惑。經過仔細詢問,小向終于承認,自己在面試時,由于急于求成,曾經打斷過面試官的問話,并曾試圖把面試官引到自己的特長和感興趣的話題上來。
在五一節后省人才交流中心舉辦的“紅五月”人才招聘會上,記者看到了這樣的一幕:一名求職者在遞交了個人簡歷之后,一而再、再而三地纏住招聘方問話,而且問的都是一些工資、福利、加班費、過節物質和紅包之類的問題,最后被招聘方請走。
“這樣的工作對我而言不在話下。”
“我肯定行。盡管我沒做過,但我相信自己。”
“我在學校就是學的這個,你說我懂不懂?”
“除了我別人就很難說了。”
……在招聘現場,經常聽到有人說這樣的話。他們這樣做的本意是給用人單位留下深刻的印象,對自己刮目相看。也許其中確有能人志士,但夸夸其談者也大有人在,只是用人單位似乎并不吃這一套。
據一項針對招聘單位的調查顯示,有40%的用人單位對這種不謙虛、夸夸其談的言行表示反感;30%的用人單位表示會謹慎對待;而20%的用人單位則表示會棄之不用。
現在很多人把“狼”性學說當作職場格言,于是就有人誤解,認為以自我為中心,展現自我就是求職法寶,而這種想法其實與用人單位卻是大相徑庭。
“媽媽型”人才脫穎而出
“‘狼’性學說的根本就是團隊意識、團隊精神,可惜很多人理解錯了。”在“紅五月”大型人才招聘會上,一名銷售公司招聘代表對記者說,“并不是不要展現自我,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言,剛走出校門的學子有什么實際經驗呢?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低下頭來學習和做人,而不是半桶水晃得響!”
“一家企業就是一個團隊,團結協作是基本原理,我們在招聘中最注意的就是那種具有協作精神和大局意識的人。”一名機電公司招聘代表稱,“我們把這些因素甚至列在了所有條件之前。”
在今年3月份,我省一家知名重型機械企業在招聘一名中層干部時,在招聘人才分組討論會上,兩名業務能力和工作經驗相當的候選者引起了公司內部的激烈爭論,兩名候選者中,一名善于表現自己,另一名照顧他人意見,最終公司高層作出裁決,留下了后者。
“carer”在西方早就流行了,它的意思就是“關心他人者”。而職場中人干脆把它稱為“媽媽型”人才。它概括起來的意思是:善于傾聽他人意見,能為他人提意見并適當鼓勵;以團隊意識、團隊利益為行為宗旨、能關心他人。
與“媽媽型”人才相對立的是“自我型”:過于表現自我,說話總是以“我認為……”、“我覺得……”為立足點,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點出發,對自我觀點過于執著,未體現出對他人關心。
社會環境要求企業這樣
市場經濟中的競爭是“優勝劣汰”。現在企業之間的競爭可以說已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當企業間的競爭從資源、人才、技術、市場等方面全面鋪開后,勝者一定是那些優秀的團隊。
“什么是人才?光有技術、經驗、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在一場大型企業家講座會上,一位人力資源專家就一語中的,“優秀的團隊必須要由優秀的員工組成,經驗與技術我們可以通過培訓和傳授的方式教會他,但一些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教出來的,必須靠他有這種意識和認同感。而關心他人、照顧他人想法者極易培養這種意識。”
隨著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全面,企業文化、團隊精神已經成為企業的一面旗幟。我們只要稍稍思考一下就不難發現,任何一家企業如果人心渙散、各行其事,它就極難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當我們一味在抱怨求職難、生存難的時候,我們不妨研究一下企業的用人策略,以及這種策略背后的原因。每一種現象的出現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生存的土壤。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就找到了求職致勝的“金鑰匙”。
“在一個高效運作的團隊里,‘carer’的角色很重要,而缺乏這種‘媽媽意識’,恰恰是目前一些求職者的通病。”長沙市芙蓉區勞動力市羅中柱說,“求職與做人一樣,我們低下頭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別人和看清楚自己要走的路。這不是向人示弱,而是一種良好的品質。”
這就是“媽媽型”人才帶給我們的啟示。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