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爸曾充滿自豪感地對朋友介紹說:“我太太對幼教很有研究,對那個,唔,墨索里尼,最有心得!”
DD媽大驚失色,連忙拉他的衣襟耳語:“喂喂,是蒙臺梭利!”“嗨!都是意大利人嘛!”DD爸揮揮手,面不改色,一切了然于胸似的繼續吹牛:“蒙臺梭利,你們知道吧?意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現代幼兒教育的先驅!”
我們當中的絕大部分人,都和DD爸差不多,是在為孩子選幼兒園的時候知道了一大堆新名詞兒,什么蒙臺梭利啦,奧爾夫啦,多元智能啦,TPR外語教學啦,等等。如今的學前教育機構推陳出新,紛紛引進了各種新型教學法,令家長目不暇給。但是,這種種名目之下都是什么意思?對孩子有什么好處?實際工作中又是否真能達到這些效果呢?
DD媽平時買些針頭線腦都不辭辛勞地貨比三家,如今事關DD的教育,這等大事,豈能含糊。于是決定要一家家親眼看一看。
這一日,DD與媽媽興沖沖地跑去參觀一個兩歲以下幼童蒙臺梭利親子班。走進教室,DD媽眼前一亮,只見低低的架子上擺滿了圓柱體、數棒、粉紅塔、棕色梯等,全是木制的蒙臺梭利教具。DD媽想:可找著地方了!可是,老師帶著孩子們走完線(就是沿著地板上標出的一個圓形或橢圓形圈慢走,滿足行走敏感期的兒童需要,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平衡感),就坐下來打開一本書,給這些剛一歲多的孩子講起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來。DD對大灰狼不感興趣,卻想去搗鼓架子上的圓柱體,被旁邊的老師制止了,說一歲多的孩子不能玩,怕給弄壞了。DD媽心下頗為不滿,想:教具都不讓孩子動,這怎么能算蒙氏班?再說了,老師對兒童不同年齡的心理都不了解,故事選擇得也不對。一歲多的孩子感興趣的故事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日常生活中的事,比如《接爸爸》或是Blueberry for Sal這樣的書,或是帶動作、帶聲響的,比如講交通工具的書。一歲半,哪里見過大灰狼?怎么會對這個故事有興趣?果然,周圍的孩子很快就坐不住了,哭的哭,爬的爬,家長在后邊追。DD媽嘆了口氣,和DD回了家。
過了些天,有朋友拉DD媽去另一個蒙氏班,說這里的教具給孩子玩。于是DD母子又去了一節課。這回有意思,老師不講大灰狼了,而是在四十五分鐘的一堂課里一口氣做了七、八種活動。DD是個專心的孩子,正端著勺子小心翼翼地走線,老師就要收走勺子改串珠了。剛串了幾個珠,玩得高興,老師又要收走珠子改切面包了。這回,DD抓住面包不撒手,堅決不肯進入下一項活動,老師見DD媽在一邊也不予協助,只好任他把面包切了個夠。
課后,DD媽和老師談起來。DD媽說,蒙氏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讓孩子自己選擇教具,自己決定玩多長時間,老師尊重孩子喜歡不斷重復的習性,不輕易打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現在我們一堂課走馬燈似的做了這么多活動,老師得不停地中斷孩子手中的活動,催促她們進入下一項,豈不是從根本上違背了蒙氏精神?老師也有苦衷,她說:象您這樣懂蒙氏教育的家長不多。我們收費這樣高,差不多一分鐘收一塊錢,家長要物有所值,當然希望我們教的東西越多越好。DD媽嘆道:為了物有所值,抑制了孩子的主動性,甚至破壞了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好習慣,豈不更是得不償失?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