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有這種感覺:沒長牙、光吃奶的嬰兒和長了牙會吃飯的嬰兒好帶些;而沒長牙、光吃奶營養又不夠的嬰兒不好帶,容易生病。這是為什么呢?如果此時不采取適宜的喂養方式,會不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最近,中國醫師協會兒童健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丁宗一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上述問題逐一進行了解答。
為什么4~6個月的嬰兒不好帶
丁宗一教授說,與馬、牛、羊等其他哺乳動物相比,人類的頭腦發達,消化功能較弱。在面臨出生后發生的三種(高速、快速、一般)生長速率時,人體對應著三種食物形態:即出生1~3個月的液體食物、出生4~6個月所需的泥糊狀食物和出生6個月以后的固體食物。產生這種對應關系的原因是人類大腦的進化,使人類的消化道機能相對退化。
對于新生兒來說,母乳是最好的食品,因此我們大力提倡母乳喂養。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總有30%以上的嬰兒無法獲得母乳喂養。對于3個月以上的嬰兒來說,單純的母乳喂養也不能滿足生長發育的需求。另外,母乳中還缺乏某些營養素,如維生素K等。為此,我們提倡給無法獲得母乳喂養的嬰兒吃配方奶粉,而不是吃鮮奶(無法獲得嬰兒配方奶粉的地區除外)。因為鮮奶中各種氨基酸和鈣、磷的比例不適于嬰兒(包括幼兒和老人),而配方奶粉則模擬母乳,不僅調整了氨基酸和鈣、磷的比例,還強化了維生素和礦物質。
出生4~6個月的嬰兒與新生兒不同,他們正處于快速生長期(指身長的年增長率在5~11CM的時期),光吃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已經不能滿足生長發育的需求。但是由于牙齒尚未萌出,消化道功能未發育完善,因而他們處于快速生長發育與消化功能低下所致的營養素供給不足的供需矛盾狀態中。很多家長感覺4~6個月的孩子不好帶,容易生病,原因就在于此。
還不起的“生長債”
丁教授指出,如果說,宮內發育遲緩(嬰兒出生后不能達到基本生存條件)可以通過調整孕婦的營養實現“追趕式生長”,那么,宮外生長發育遲緩(嬰兒出現獲得性積累缺陷,如技能獲得、潛能發揮、社會適應性缺陷等),則無法實現“追趕式生長”,形成所謂生長債。我們通過長期跟蹤觀察研究發現,當4~6個月的孩子營養不良時,就可能發生身材矮小、體弱、偏食、挑食、語言發育不良、造句進步慢、認知能力發育遲緩和人際交往能力差等。
充分利用“營養素銀行”
丁教授進一步介紹說,營養素的貯存和流失是一種自然生理現象。兒童期以貯存為主要趨勢,成人期以逐漸丟失為主要趨勢(如骨質疏松癥)。到了生命后期,營養充足者骨質的丟失率比營養攝入不足者低,發生的時間也晚。有人形象地把這種生命早期的營養儲備,稱為“營養素銀行”。我們主張,嬰兒撫養人要充分利用營養素銀行,使之在提高我國國民素質方面發揮無可替代的、牢固的基礎作用。
為什么要給孩子吃泥糊狀食物
丁宗一教授說,研究表明,泥糊狀食物階段是一個獨立的生物學現象,它是人類獨有的、不可逾越的營養階段,存在于生命的早期和后期。我們在長期的跟蹤觀察研究中發現,如果嬰兒在出生4~6個月內,沒有在吃母乳或配方奶粉的同時補充泥糊狀食物,以致出現營養不足和生長發育遲緩,將無法在固體食物階段得到補償。給4~6個月的嬰兒喂泥糊狀食物,不僅具有營養意義,通過咀嚼,對于兒童的舌系帶發育、語言、認知、動作的發育,甚至對于性格、氣質的養成及潛能的發揮,還會產生良好的遠期影響。研究發現,有的孩子挑食、偏食,“大舌頭”,上學時造句有困難,都與4~6個月時缺乏咀嚼訓練,即沒有吃泥糊狀食物有關。因此我們認為,泥糊狀食物與母乳喂養相得益彰,是嬰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兩個漸進的營養階段。
應采取哪些措施
丁教授強調說,為了避免讓兒童欠下生長債,應當采取以下措施:
1.糾正錯誤的營養學概念和用語,建立正確的喂養行為。長期以來,人們引用了嬰兒“輔食添加”這樣一個錯誤的營養學概念或用語。這一用語最早是由外國語翻譯過來的,但是由于翻譯有誤沿用至今,產生了誤導作用。實際上,在嬰兒快速生長發育期,各種營養素對于嬰兒來講不分主輔,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大力提倡給4~6個月的嬰兒補充泥糊狀食物。同時,要讓每一位嬰兒撫養人了解嬰兒喂養知識,講究膳食平衡和建立良好的喂養氣氛,例如不在嬰兒進餐時吵架、發脾氣、訓人。
2.加強嬰幼兒食品的研究、生產和市場管理。既然泥糊狀食物階段是嬰兒重要的營養階段,那么,我們首先要加強嬰幼兒食品的研究,尤其是泥糊狀食物的研究。我們已經看到,國外早已研究開發和生產了適于嬰兒食用的泥糊狀食品,例如骨髓泥、豬肝泥、魚泥、蔬菜泥、水果泥等,但是價格比較貴,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嬰兒無法享用。因此,我們必須面向廣大農村和貧困地區,研究開發適合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泥糊狀食品。同時,要加強生產和市場管理,嚴格執行食品管理法規和標簽法。嬰兒食品不同于其他食品,給嬰兒食品造假,毀掉的是孩子的一生,因此,建議在執法時從嚴處理,加大懲治力度。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