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食療方法
嬰兒腹瀉有傷食型、風寒型、濕熱型和脾虛型。只有區別不同癥狀,選擇食療,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傷食型腹瀉有腹脹腹疼、瀉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狀、口臭、不思食等癥狀,可采用以下食療:
薺菜湯:取鮮薺菜30克,加水200毫升,文火煎至50毫升,1次服完,每日2~3次。
蘋果湯:取蘋果1只洗凈,連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鹽,煎湯代茶飲。適用于1歲以內的兒童,大于1歲者,可吃蘋果泥。
風寒型腹瀉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狀、色淡、臭氣少、腸鳴腹痛,或伴有發熱、鼻塞流涕等癥狀,可采用以下食療:
姜茶飲:取綠茶、干姜絲各3克,放在瓷杯中,以沸水150毫升沖泡,加蓋溫浸10分鐘代茶隨意飲服。
糯米固腸湯:糯米30克(略炒),山藥15克,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許、白糖適量調服。
濕熱型腹瀉有大便如水樣伴有不消化食物、呈草綠色或黃色、有少量粘液,小便黃少等癥狀,可采用以下食療:
烏梅湯:烏梅10只,加水500毫升煎湯,酌加紅糖,以之代茶,每日服數次。
橘棗茶:取紅棗10只,洗凈晾干,放在鐵鍋內炒焦,取潔凈橘皮10克,二味一起放入保溫杯內,用沸水浸泡10分鐘,飯后代茶飲,每日分2次服。
脾虛型腹瀉有時瀉時止,或久瀉不愈、大便稀薄或帶有白色奶塊、食后便瀉、面色蒼白等癥狀,可采用以下食療:
胡蘿卜湯:取鮮胡蘿卜250克洗凈,連皮切成塊狀,放人鍋內,加水適量煎爛,去渣取汁欽.每日分2~3次。
栗子湯:取栗子3~5枚,去殼搗爛,加適量水煮成糊狀,再加白糖適量調味。
四、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主要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主要在秋冬季高發,發病者多見于3歲以下尤其是1歲半以內的小兒。由于小兒胃腸功能較弱,胃液及消化液相對較少,胃腸道的抵抗力差,很容易感染此病毒,發病后癥狀又較重,所以稱為“小兒秋季腹瀉”。 小兒秋季腹瀉以全球性、季節性、流行性和自限性為特征。
目前正是秋冬季小兒腹瀉發病的高峰期。小兒秋冬季腹瀉發病的高峰期是從每年的10月下旬到12月上旬,該病發病初期表現為流涕、咳嗽、發熱、咽部疼痛等感冒癥狀,大便每日數次,且伴有嘔吐、腹痛,容易被誤診為胃腸型感冒。本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起病急驟,體溫較高(一般為38—40℃),胃腸道癥狀較重,甚至每日大便次數達數十次,多為水樣或蛋花樣,較大幼兒大便呈噴射狀,無特殊腥味及粘液膿血。大便化驗正常或有少許的白血球。由于頻繁腹瀉與嘔吐,食欲又低下,患兒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現象,嚴重者可出現電解質紊亂,更甚者還可合并腦炎、腸出血、腸套疊或心肌炎而危及生命。
秋季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一般無特效藥治療,就是說,即使不治療,多數病孩在一周左右也會自然止瀉。問題在于當嚴重吐瀉時,若醫治護理不周,小兒出現脫水,其后果就比較嚴重。
秋季腹瀉的治療一般有四個原則:
在較少影響營養的情況下,給消化道以適當的休息;
控制腸道內外感染;
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
良好的護理。
秋季腹瀉食療方
小麥粉250克,炒至焦黃,每次取2匙以沸水沖調,加少許白糖調味飲服。
荔枝干(去核)、蓮肉各5-7枚,出藥15克,粳米30克,加水適量熬煮成粥,加白糖少許調味服食。
烏梅10枚,水煎取汁,加粳米60克煮粥,熟后加冰糖少許調服,對小兒久瀉不止有良效。
黨參10克,苓12克,生姜3片,加水煎取汁,入粳米30克煮粥服食,對小兒虛寒腹瀉有效。
薏米仁、粳米各30克,加水適量煮粥,粥熟后加少許白糖調味,每日分2次服食。
豬肚1具(切片),粳米30克,山藥15克,加水適量煮粥,粥熟后加少許食鹽調味服食。
栗子肉7-10枚搗爛,加水適量煮糊,調入白糖服食。
小兒秋季腹瀉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一般使用抗生素無效,可口服下列藥物:
(1)腸黏膜保護劑,如思密達肯特令,這類藥物既能保護腸道黏膜,又能固定病毒顆粒,抑制其復制和傳播。服用的方法是在兩餐間服用。
(2)微生態制劑,常用的有整腸生、培菲康、麗珠腸樂等,可起到保護和維持腸道正常菌群的存在,恢復腸道功能的作用。注意此類藥物不能與抗生素、腸黏膜保護劑同服。
(3)抗病毒藥物,常用利巴韋林a—干擾素、聚肌胞等,如果患兒伴有發熱,酌情給予退熱藥;合并細菌感染,可加服抗生素,但都需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