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放棄,有人說這是一種自信。我同意。但是,我更傾向于它是一種能力,是我們每個人邁向成熟的堅實的一步。人的一生是不斷“剝離”的過程。我們從母親的子宮里“剝離”,開始自己的成長;從父母的呵護中“剝離”,走向社會;從父母的家庭里“剝離”,組織自己的家庭。每一個階段都是“放棄”,都會伴隨著獨立所帶來的痛苦。
依賴的感覺是甜蜜的,但卻不是長久的。對愛的依賴,體現(xiàn)在一種盲目的、不顧現(xiàn)實的、非理性的、極端自私的、不顧對方感受的占有欲。
小文,27歲,追求一個女孩整整半年了。但是,對方始終拒絕他的愛意。他對我說:我很在乎她,給她寫了大量的情書,對她非常好,買了很多首飾給她,每周送一次玫瑰花,每次遭到她的拒絕,我只是默默地等待。然而半年了,她一點兒都不動心,為什么這么不懂人情?為什么就不懂我的愛?他非常痛苦,一邊說著自己的愛多么浪漫和無私,一邊表露著對女孩的譴責。
對方的拒絕、冷淡、漠然,或者回避,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碰到和感知,只是我們不愿意面對�?葱∥牡耐纯喔褚粋得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發(fā)脾氣的孩子,除了耗費自己的青春,不會對自己有任何意義。要學會放棄,愛是精神和欲望交融的產(chǎn)物。當我們沒有通過長期交往而鐘情于一個異性時,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鐘情”源于欲望和我們內(nèi)心的回憶等等這些潛意識里的情愫。放棄不意味著要切斷你的欲望和回憶,只是表明還會有新的異性切合你的欲望、回憶等等。放棄不是毀滅,而是重新選擇;放棄不是否定你的情愛觀,只是使你的愛在執(zhí)著、忠誠、奉獻的基礎上,增添一份無私、寬容和尊重別人。什么是“無私的愛”?很多人理解為奉獻層面上的不顧一切、毫無保留。但我們忽略了的是,在選擇層面上的“無私”更重要,尊重對方的選擇才是無私。
有的人可能把這種拒絕放棄叫做“癡情”,一些文學作品對這種所謂的“癡情”還給予了很多贊美。拒絕放棄,其實更多的是害怕獨立,懼怕風險,還有就是這個異性引發(fā)你的回憶或者欲望的回應,讓你難于自拔。這種癡情非常害人,拒絕放棄,也就拒絕了自己的成長,在痛苦之中回旋墜落,從而引起心理乃至生理性的損傷。那就需要精神治療的藥物幫助了。
獨立就是我們的人生,風險滲透在生活、工作、情感各個方面每一個選擇里面。欲望需要你克服與自制,認清我們自己,順應生活的規(guī)律,愛一個人很難,不愛一個人更難。我們追求的是在愛河之中找到人生的幸福,學會愛,也學會愛的放棄,你就會離屬于自己的幸福更近一步。
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