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愛的一個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墮入情網”就是愛或者至少是愛的表現。這一誤解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是因為墮入情網是主觀經歷到的一種酷似愛的感覺。當一個人墮入情網時,他或她當然就覺得“我愛她”或“我愛他”了。但這里有兩個明顯的問題。
第一,墮入情網的體驗是與性相關聯的一種特殊性愛體驗。例如,為什么一個人即使深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卻不可能與孩子墮入情網呢?人們一般也不會與同性朋友墮入情網,除非是同性戀者。只有當我們有性動機時,才會墮入情網,這種性的動機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
第二,墮入情網的體驗均是短暫的,無論與什么樣的異性墮入情網,遲早都會跳出情網。這并不是說你肯定不再愛那個你與之墮入情網的異性,而是說你的激情體驗總會過去,蜜月終將結束,浪漫的花朵總有凋謝之時。
要理解墮入情網這一現象的本質及其必然的結局,首先有必要考察精神病學家們所說的“本我的限度”。新生嬰兒在最初幾個月分不清自己與周圍世界的界限,動一動他的手腳,他便以為世界都在動搖;他分不清自己與房間、搖籃、他人的界限,他不能區分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東西。總之,對嬰兒來說,沒有界限、沒有區分、沒有身份,什么都是混淆不清的。從本能意義上說,“墮人情網”酷似嬰兒當初的那種模糊感覺。
然而,隨著孩子長大,他漸漸地把各種人和事務區別開來,知道自己是誰,媽媽是誰;自己餓了,媽媽不餓;自己玩耍,媽媽不玩;等等。孩子的身份感、認同感、意志力,都是在成長中發育和健全的。從兒童到青春期,甚至直到成年,這種成長發育的過程都在持續著,這就是所謂“社會化”過程。一個人的成長是有代價、有挫折、有痛苦的。特別是成長到青春期階段,年輕人有了更多的獨立身份、自主權、自我意識,但同時又發現在自我圈子內的孤獨感。尤其是那些幼年時代經歷過創傷、不幸或不良環境影響的孩子,到達青春期后更容易感到孤獨寂寞、不自信、不安全、迷茫、不滿足。于是,他們很想逃避這類心緒,逃避的辦法自然是到“自我”之外去尋求伙伴,建立關系。此時“墮入情網”便是暫時逃避的途徑之一。墮入情網這一現象的本質就是突然沖出自我的界限,頓時把自己的一切完全交給了另一個人,彼此之間毫無界限感,因而先前在自我界限背后的那種寂寞感也蕩然無存了,覺得兩個人就像一個人那樣,一時間無比興奮、陶醉。
從某種意義上說,“墮入情網”好似一種“還童”行動:與相愛的人在一起的感覺,酷似當初嬰兒與母親在一起的感覺,是那樣無憂無慮、安全、踏實;同時還覺得,兩人在一起便無所不能,無往不勝。于是,墮入情網者相信,性愛的力量可以驅散黑暗、迎來光明,一切困難和問題都不在話下了。其實,這種感覺的不真實性就像一個兩歲孩子的錯覺那樣。相愛的雙方遲早要面對真實的生活:你想做愛,對方不想;你想外出,對方想在家;你想看電影,對方想看書。就像孩子長大了,母親與他不能總是形影不離那樣。于是,相愛雙方在內心深處發現了彼此的差異、分歧、矛盾,先前的“自我”疆界有時是突然地,有時是逐漸地復原,情網也就到此破裂了,雙方重新成為分離的個體。此時,雙方要么徹底割斷其感情紐帶,要么面對現實,開始去建立一種真正愛的關系。
所謂“真正”的愛,是對于墮入情網時的“虛假”的愛而言,后者只是一種特定情景下的主觀感覺和幻覺而已。真正的愛并不是置根于愛的感覺之中,相反,它經常存在于那種感覺不到愛的情況下。例如,我們對所愛者做出各種充滿愛心與關懷的事情,但并不是在感覺到愛的情況下去做的,或者說,我們做出這些真愛的行動時,在感覺上并沒有“墮入情網”時的那種沖動與激情。
為什么說“墮入情網”并非真愛呢?
第一,墮入情網不是由意志決定的行動,不是有意識的選擇。所謂“一見鐘情”,正是在我們并無選擇的情況下發生的,也并非我們愿望之中的。人們往往與很不般配的異性墮入情網,但卻仿佛覺得兩人就是“天生的一對”。有時,“墮入情網”的雙方彼此并無多少愛慕之感,但激情卻奔騰不止。相反,人們往往不能與其崇敬的、有著深層交往和溝通的、十分熟悉了解的人墮入情網。
第二,“墮入情網”是自我疆界的暫時突破,而不是它的延伸并從而去包容另外一個人。因為延伸自我的疆界,使其變成“我們”的共同紐帶,那是需要長久努力的。懶惰和怯懦的人最易“墮入情網”,因為這無需努力。但當自發而來的激情過去時,情網就破裂,自我就會退回到先前的疆界之內。而真正的愛情卻是自我疆界持續不斷地擴大,足以包容對方,包容他人,包容更大的世界。
第三,“墮入情網”并非有目的地促進自身的精神成長。如果說這種“愛”也有什么目的的話,那頂多不過是要暫時地逃避內心的寂寞感,或許也想通過婚姻結合來達到此目的。當然,一般人并不去想精神成長這一高遠的目標。一個人從墮入情網到情網破裂這一段時間內,都會覺得自己達到了最高的理想境界,心滿意足,覺得不需要也不可能更上一層樓了。墮入情網的人看對方,都是完美之極,看不到對方是處在精神成長之中的,肯定有不完善之處。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總之,從心理學上說,“墮入情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向嬰幼兒感覺與行為方式的回歸或倒退。從性的意義上看,墮入情網包含著性欲本能的驅使和外表因素的刺激,這種情和愛都不可避免地淺薄而短暫。這也是為什么今天如此眾多的男女如癡如醉地墮入情網,又如夢初醒般逃離情網,很難在云山霧罩般的情網之中去建立持久而幸福的婚姻關系的原因。
第一,墮入情網的體驗是與性相關聯的一種特殊性愛體驗。例如,為什么一個人即使深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卻不可能與孩子墮入情網呢?人們一般也不會與同性朋友墮入情網,除非是同性戀者。只有當我們有性動機時,才會墮入情網,這種性的動機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
第二,墮入情網的體驗均是短暫的,無論與什么樣的異性墮入情網,遲早都會跳出情網。這并不是說你肯定不再愛那個你與之墮入情網的異性,而是說你的激情體驗總會過去,蜜月終將結束,浪漫的花朵總有凋謝之時。
要理解墮入情網這一現象的本質及其必然的結局,首先有必要考察精神病學家們所說的“本我的限度”。新生嬰兒在最初幾個月分不清自己與周圍世界的界限,動一動他的手腳,他便以為世界都在動搖;他分不清自己與房間、搖籃、他人的界限,他不能區分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東西。總之,對嬰兒來說,沒有界限、沒有區分、沒有身份,什么都是混淆不清的。從本能意義上說,“墮人情網”酷似嬰兒當初的那種模糊感覺。
然而,隨著孩子長大,他漸漸地把各種人和事務區別開來,知道自己是誰,媽媽是誰;自己餓了,媽媽不餓;自己玩耍,媽媽不玩;等等。孩子的身份感、認同感、意志力,都是在成長中發育和健全的。從兒童到青春期,甚至直到成年,這種成長發育的過程都在持續著,這就是所謂“社會化”過程。一個人的成長是有代價、有挫折、有痛苦的。特別是成長到青春期階段,年輕人有了更多的獨立身份、自主權、自我意識,但同時又發現在自我圈子內的孤獨感。尤其是那些幼年時代經歷過創傷、不幸或不良環境影響的孩子,到達青春期后更容易感到孤獨寂寞、不自信、不安全、迷茫、不滿足。于是,他們很想逃避這類心緒,逃避的辦法自然是到“自我”之外去尋求伙伴,建立關系。此時“墮入情網”便是暫時逃避的途徑之一。墮入情網這一現象的本質就是突然沖出自我的界限,頓時把自己的一切完全交給了另一個人,彼此之間毫無界限感,因而先前在自我界限背后的那種寂寞感也蕩然無存了,覺得兩個人就像一個人那樣,一時間無比興奮、陶醉。
從某種意義上說,“墮入情網”好似一種“還童”行動:與相愛的人在一起的感覺,酷似當初嬰兒與母親在一起的感覺,是那樣無憂無慮、安全、踏實;同時還覺得,兩人在一起便無所不能,無往不勝。于是,墮入情網者相信,性愛的力量可以驅散黑暗、迎來光明,一切困難和問題都不在話下了。其實,這種感覺的不真實性就像一個兩歲孩子的錯覺那樣。相愛的雙方遲早要面對真實的生活:你想做愛,對方不想;你想外出,對方想在家;你想看電影,對方想看書。就像孩子長大了,母親與他不能總是形影不離那樣。于是,相愛雙方在內心深處發現了彼此的差異、分歧、矛盾,先前的“自我”疆界有時是突然地,有時是逐漸地復原,情網也就到此破裂了,雙方重新成為分離的個體。此時,雙方要么徹底割斷其感情紐帶,要么面對現實,開始去建立一種真正愛的關系。
所謂“真正”的愛,是對于墮入情網時的“虛假”的愛而言,后者只是一種特定情景下的主觀感覺和幻覺而已。真正的愛并不是置根于愛的感覺之中,相反,它經常存在于那種感覺不到愛的情況下。例如,我們對所愛者做出各種充滿愛心與關懷的事情,但并不是在感覺到愛的情況下去做的,或者說,我們做出這些真愛的行動時,在感覺上并沒有“墮入情網”時的那種沖動與激情。
為什么說“墮入情網”并非真愛呢?
第一,墮入情網不是由意志決定的行動,不是有意識的選擇。所謂“一見鐘情”,正是在我們并無選擇的情況下發生的,也并非我們愿望之中的。人們往往與很不般配的異性墮入情網,但卻仿佛覺得兩人就是“天生的一對”。有時,“墮入情網”的雙方彼此并無多少愛慕之感,但激情卻奔騰不止。相反,人們往往不能與其崇敬的、有著深層交往和溝通的、十分熟悉了解的人墮入情網。
第二,“墮入情網”是自我疆界的暫時突破,而不是它的延伸并從而去包容另外一個人。因為延伸自我的疆界,使其變成“我們”的共同紐帶,那是需要長久努力的。懶惰和怯懦的人最易“墮入情網”,因為這無需努力。但當自發而來的激情過去時,情網就破裂,自我就會退回到先前的疆界之內。而真正的愛情卻是自我疆界持續不斷地擴大,足以包容對方,包容他人,包容更大的世界。
第三,“墮入情網”并非有目的地促進自身的精神成長。如果說這種“愛”也有什么目的的話,那頂多不過是要暫時地逃避內心的寂寞感,或許也想通過婚姻結合來達到此目的。當然,一般人并不去想精神成長這一高遠的目標。一個人從墮入情網到情網破裂這一段時間內,都會覺得自己達到了最高的理想境界,心滿意足,覺得不需要也不可能更上一層樓了。墮入情網的人看對方,都是完美之極,看不到對方是處在精神成長之中的,肯定有不完善之處。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總之,從心理學上說,“墮入情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向嬰幼兒感覺與行為方式的回歸或倒退。從性的意義上看,墮入情網包含著性欲本能的驅使和外表因素的刺激,這種情和愛都不可避免地淺薄而短暫。這也是為什么今天如此眾多的男女如癡如醉地墮入情網,又如夢初醒般逃離情網,很難在云山霧罩般的情網之中去建立持久而幸福的婚姻關系的原因。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