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豆蔻”類藥材是指紅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等四種果實種子類藥材,是臨床常用的藥物之一。由于每種藥材又各具別名,使“豆蔻”類藥物的臨床使用較為雜亂,醫師和藥師在處方書寫與調劑過程中,差錯、替代現象時有發生,為此,筆者對四種“豆蔻”的基源與經驗鑒別簡述如下。
1、紅豆蔻: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a galanga (L)willd的干燥成熟果實。始載于《開寶本草》,又名紅蔻、山羌子。主產于廣東、廣西、云南、臺灣,馬來西亞、印度等國亦產,本品氣香,味辛辣,具燥濕散寒、醒脾消食之功。
經驗鑒別:藥材呈長球形,中部略細,長0.7~1.2cm,直徑0.5~0.7cm,表面紅棕色或暗紅色,略皺縮,頂端有黃白色管狀宿萼,基部有果梗痕。果皮薄,易破碎,內含種子3~6粒,種子呈扁圓形或三角狀多面形,黑棕色或紅棕色,微有光澤,外被一層黃白色膜質假種皮,胚乳灰白色。
以外表紅棕色、粒大飽滿、不破碎、氣香、味辛辣者為佳。
2、白豆蔻: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Rravanh Pierre.ex.Gagh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 tom的干燥成熟果實。前者習稱“原豆蔻”,主產于柬埔寨、泰國;后者習稱“印尼白蔻”,主產于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又名豆蔻,因其表面紫棕色,又稱紫蔻。始載于《開寶本草》,我國云南、廣東地區已引種成功。本品氣芳香,味辛涼,有樟腦香氣。具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之功。
經驗鑒別:
原豆蔻:藥材呈類球形,直徑1.2~1.8c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有3條較深的縱向槽紋,頂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兩端均具有淺棕色絨毛。果皮體輕,質脆,易縱向裂開,內分3室,每室含種子約10粒。種子呈不規則多面體,背面略隆起,直徑0.3~0.4cm;表面暗棕色,有皺紋,并被有殘留的假種皮。
印尼白蔻:個略小,表面黃白色,有的略顯紫棕色,果皮較薄。種子瘦癟,氣味較弱。
兩種白蔻均以完整、殼薄、種仁飽滿、氣味濃者為佳。
3、草豆蔻: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Ratsumadai Hayata的干燥成熟種子。始載于《本草綱目》,又名草蔻仁、草蔻。主產于海南、廣西,本品氣香,味辛、微苦。有燥濕健脾、溫胃止嘔的功效。
經驗鑒別:本品為類球形的種子團,直徑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間有黃白色的隔膜,將種子團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多數,粘結緊密,種子團略光滑。種子為卵圓狀多面體,長0.3~0.5cm,直徑約0.3cm,外被一層淡棕色膜質假種皮,種脊為一條縱溝,一端有種臍,質硬;將種子沿種脊縱剖兩瓣,縱斷面觀呈斜心形,種皮沿種脊向內伸入部分約占整個面積的1/2;胚乳灰白色。
4、肉豆蔻: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種仁。始載于《開寶本草》,又名肉果、玉果。主產于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等國,我國廣東、云南等地有引種。本品氣香濃烈、味辛、有溫中行氣、澀腸止瀉的功效。
經驗鑒別:本品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2~3cm,直徑1.5~2.5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黃色,有時外被白粉(石灰粉末)。全體有淺色縱行溝紋及不規則網狀溝紋。種臍位于寬端,呈淺色圓形突起,合點呈暗色凹陷。種臍呈縱溝狀,連接兩端。質堅;斷面顯棕黃色相間的大理石藥紋,類似檳榔斷面花紋,習稱“檳榔紋”,寬端可見干燥皺縮的胚,富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