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張女士腎功能不好,因為對西藥有顧慮,在別人的建議下用了中成藥。剛吃兩天,眼睛就腫了起來,張女士以為是自己腎的毛病加重了,于是加大了藥量,結果腫得越來越厲害。到醫院看病,醫生說她是對服用的藥物過敏了,趕緊停藥,果然很快就恢復了。張女士很納悶,只聽說過西藥過敏,怎么中藥也會過敏呢?
中藥過敏很常見
“中藥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得非常廣泛,可是并沒有被大家正確認識,甚至還存在許多誤區。”湖北省中醫院主任藥師馮漢鴿對《生命時報》記者介紹,“大多數人認為,中藥是天然的,不會過敏,事實上,中藥過敏的情況很多,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及時停藥,會導致不良后果。”
馮主任說,據文獻報道,中藥不良反應占全部藥物不良反應的15%―17%,其中,以藥物過敏為主要表現。馮主任建議,在使用自己購置的藥物前,要詳細了解藥物的成分、性能及可能發生的毒副作用。
中藥過敏與個人體質有關
馮主任說,任何藥品,甚至食品,都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包括中藥。大多數人長期服用中藥都沒事,但有的病人服中藥后會馬上出現過敏反應。中藥過敏往往與用法、用量關系不大,而是與個人的體質差異有關,如用藥者的遺傳基因、體內代謝酶及免疫系統等。就像缺乏乳糖酶的人會對牛奶過敏一樣,道理是類似的。
所以,過敏體質的人、體質虛弱的人要慎用中藥,從小劑量開始,慢慢加量。用藥期間密切觀察藥物反應,一旦有過敏癥狀立即停藥,癥狀輕者可使用抗過敏藥物,癥狀重者,如過敏性休克患者,應立即送醫院進行綜合救治。
中西藥合用可能導致過敏
近年來中西藥合劑日益增多,例如維C銀翹片、復方大青葉片、感冒清等,這些藥物都有使用者過敏的報道,而且好多患者單獨使用上述藥時不過敏,但是合用后可能會發生過敏反應,需要引起重視。
要特別強調的是,中藥不論是單藥,還是合劑,不論是外用、肌肉注射還是靜脈注射,均可引起過敏反應,但靜脈注射是最容易發生過敏的,而且反應會比較重,所以在應用時,能口服的就不要注射,家庭最好不用,如果確實需要,應當到醫院進行治療,以免發生意外。
過敏反應和西藥類似
馮主任說,中藥引起的過敏反應和西藥引起的過敏類似,主要有以下幾類:
全身過敏反應:臨床表現為四肢麻木、大汗淋漓、面色蒼白、胸悶氣短、血壓下降等,也可以引起血管神經性水腫、哮喘等癥狀,嚴重者出現休克,若搶救不及時,可能導致死亡。能引起此類過敏反應的藥物有:口服的牛黃解毒丸;肌肉注射的板藍根、穿心蓮、柴胡;靜脈滴注的復方丹參液等。
皮膚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蕁麻疹、猩紅熱樣皮疹、麻疹樣皮疹、多形紅斑、濕疹樣皮疹。常見的致敏中藥為:煎服的蒲公英、熟地、木香、砂仁、金錢草、瓦楞子、土鱉蟲、天竺黃等;沖服的生蜈蚣粉;口服的復方丹參片、牛黃解毒丸(片)、犀黃丸、回天再造丸、六味地黃丸、小活絡丹等;外敷的五虎丹或石膏粉;肌肉注射的板藍根、柴胡等。
局部過敏反應:如口服的六神丸、枇杷膏,可以引起喉頭水腫。
如果在服藥時出現了上述過敏反應,應當立即停藥,及時到醫院就診。千萬要注意正確區分中藥引起的過敏癥狀和疾病自身的癥狀,不要把過敏反應看成是疾病加重,而再加量用藥,導致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