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關于胎兒心臟異常的診療研究的歷史不到20年,Allan等[1]和Kleinmann等[2]首先報道應用胎兒超聲心動圖診斷胎兒的心臟結構異常和心律失常。胎兒心律失常是指與子宮收縮無關的心律失常,其發生率為1%~2%,其中10%無癥狀[3]。在成人和兒童期的各種心律失常胎兒幾乎均可發生,胎兒快速心律失常發生率較高,特別是室上性心動過速(SVT)最為常見,占全部妊娠胎兒的0.4%~0.6%。SVT偶爾可發展成心房撲動和心房顫動,SVT中約50%伴先天性心臟病(簡稱先心病);房撲和房顫中約20%并發先心病。異位性早搏在胎兒的發生率約為1.2%(新生兒為0.8%),持續性快速胎兒心律失常如未能及時治療能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胎兒水腫[4]。
(一)胎兒快速心律失常的原因:包括孕母、胎兒和產科因素三方面原因,主要有:(1)胎兒畸形,特別是心血管畸形。有些神經管缺陷和先心病合并心律失常。(2)宮內感染,主要是風疹病毒和柯薩基病毒感染而導致的心肌疾病。(3)孕母患結締組織疾病(如SLE等)、糖尿病、苯丙酮尿癥等。(4)宮內窘迫或缺氧,可影響胎兒心臟傳導系統和冠狀動脈血流而致胎兒心律不齊。(5)孕母服用某些藥物或接觸某些致畸的物質,如阿拉明、利福平、反應停、苯和酒精等,特別是在胚胎心臟的易損期(vulnerability period)尤為危險。(6)妊娠中毒高血壓綜合征、胎盤老化等產科情況。此外,在醫療實踐中有些胎兒快速心律失常查不到原因[5,6]。
(二)胎兒心律失常的診斷:當前確診胎兒心律失常主要靠胎兒心電圖和胎兒超聲心動圖。胎兒心電圖有兩種:(1)直接法(頭皮電極心電圖)即置電極于頭皮上獲取心電圖。主要缺點是易引起頭皮血腫及局部感染和此方法只能在分娩時操作,不能在宮內早期診斷。(2)間接法(經孕婦腹壁描記)。Cremer(1906年)最早使用,由于心電受母體干擾,心電波幅甚小、限制了胎兒心電圖的臨床應用。近年來隨著電子工業的發展,使胎兒心電圖技術日趨完善。盡管如此,所描記的心電圖仍有母、子二者的波形且P波難辨[7-9]。
胎兒超聲心動圖是當前最為理想的產前診斷胎心結構異常和胎兒心律失常的手段。臨床最多使用扇形超聲導向的M型超聲心動圖,結合多普勒掃描[6,10,11]。同時記錄二尖瓣和左室后壁波群,二尖瓣的A峰代表心房激動;左室后壁活動代表心室激動。脈沖多普勒的取樣容積置于心尖五腔心的二尖瓣和主動脈瓣之間,同時記錄左室流出道和流入道的血流頻譜。流入道的E峰為左室舒張早期快速充盈的峰值速度,A峰為左房收縮引起的左室舒張晚期充盈峰值速度,代表心室激動。根據房室收縮的順序和異位激動之后的代償間期可辨認早搏的來源。胎兒心電圖和胎兒超聲心動圖均可在孕齡16周以上測量。
正常胎兒心率為120~160 bpm,1分鐘的差異為5~10 bpm,因此胎兒心電圖中R-R間期有微小的差異。對于早搏的分類,復雜的胎兒心律失常,通過分析房室激動順序,頻譜特征及時相關系能夠較準確的診斷。室上性心動過速的心率多在200 bpm以上,基本規律。SVT持續的時間變異較大,多數持續30~90秒,有時是由于臍帶受壓所致,通過孕母運動或改變體位后SVT就能消失[10]。暫短的SVT往往無臨床表現,持續性SVT多持續數小時至數天,持續幾周者也有報道[4]。
(三)關于胎兒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療[1,3,12]:對持續性胎兒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療主要應考慮心律失常的種類(如室上速、心房撲動或心房顫動等)有否合并心力衰竭及胎兒水腫。考慮抗心律失常藥物時既要注意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對母、子的毒副作用,又要掌握藥物是否能通過胎盤和對產科情況的影響。
幾種治療方法:(1)經胎盤治療(transplacental cardioversion),即給孕母口服或靜脈滴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2)臍靜脈直接治療。(3)經腹膜治療。(4)直流電轉復及起搏治療。(5)胎兒心臟外科技術。Nicola等提出對于難治性心律失常,特別是合并嚴重胎兒水腫及先心病者可采用前二、三種給藥途徑聯合治療。
(四)目前治療胎兒快速心律失常的藥物:地高辛是首選的藥物,自1980年Kerenyi等在Lancent雜志報道以來,業已有不少的治療成功病例。該劑血藥濃度可監測,孕母應用地高辛后,藥物濃度可通過胎盤屏障,使胎兒/母體的藥濃度接近1。近來人們對此藥物分布濃度提出了質疑,認為此分布比例是在母胎均健康的前提下,Ulrich等[13]發現在胎兒水腫時,胎兒/母體地高辛的分布系數僅為0.25~0.4,待心功能改善之后系數升至0.7~0.8。此外,內源性地高辛樣免疫反應物質與經胎盤治療血中地高辛水平相關,該物質的生物學特性與外源性地高辛相同,用免疫酶法測定不能區分兩者。Mordechi等[14]報道1例快速心律失常合并胎兒水腫,血中地高辛水平治療2周仍未見升高,而地高辛樣反應物質卻增多。上述藥代動力學特點使一些學者傾向于直接用胎兒治療。地高辛經胎盤給藥有個體差異,一般地高辛用量為1.5 mg/d(每日3次、每次0.5 mg)靜脈注射,之后改維持量0.25~1.0 mg/日口服。如果無效可聯用異搏停等其它抗心律失常藥物或考慮更換給藥途徑。
治療胎兒快速心律失常亦有應用其他藥物的報道,如心得安、乙胺碘呋酮、普魯卡因酰胺和醋酸氟卡胺等。目前不主張使用心得安,因為它影響子宮收縮力和易引起新生兒心得安作用。
總之,根據胎兒心律失常的種類,血液動力學情況、妊娠周數和母體狀況決定是否治療,如果妊娠終期,患單純SVT者通過經陰道分娩(刺激迷走神經)心律可以轉復,如>36周的胎兒SVT伴有胎兒水腫應治療、若胎兒血藥濃度低應盡早分娩。<36周者均應經胎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