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兒童臀大肌攣縮癥與反復在臀部肌肉接受注射藥物的兒童有關。故門診護士應加強對此病的了解和認識,掌握反復肌肉注射及進針手法等與發生本病的關系,同時做好家長的宣教工作,以減少本病的發生率。
1 臀肌攣縮癥與肌注藥物的關系
本病多數有反復肌肉注射史,肌注的藥物以抗菌素為多,其中青霉素最多,其次是青鏈霉素、慶大霉素及其它多種藥物。多數學者認為1%~2%的苯甲醇作青霉素溶媒是最危險的致病因子[1]。目前,臨床醫生已認識到了,基本上取消了苯甲醇的應用。顧潔夫[2]曾以大耳白仔兔分別用2%的苯甲醇稀釋青霉素、青鏈霉素、慶大霉素、空針穿刺等方法做了實驗室研究,結果表明:凡注射過苯甲醇青霉素溶液的臀肌,17側注射部均有硬結形成,逐漸有注射困難,部分藥液外溢,一個月后臀肌萎縮、凹陷、有結節。后期見實驗兔兩后肢內收、屈髖,行動緩慢;早期標本切面呈褐色,可見出血、壞死、液化灶,光鏡下可見肌纖維腫脹、變性、斷裂、壞死、液化,泡沫細胞及異物巨細胞反應,重者有肉芽形成,后期則見纖維化伴原肌纖維玻璃樣變、鈣化、肌纖維萎縮。而含有苯甲醇的青鏈霉素組6側中僅有4側出現類似病變,這可能是因為其濃度被鏈霉素稀釋使損害減輕。其余各組僅有少數實驗兔有輕度可逆性肌纖維變性,而大部分未引起肌纖維損害。此實驗結果揭示:苯甲醇溶液是臀肌攣縮癥的主要致病因素,其次是鏈霉素、慶大霉素。除此之外,此病與藥物的濃度、毒性刺激、注射速度及注射的部位(深度)等方面是否有關還應進一步探討。
2 臀大肌攣縮癥與肌注的部位、進針手法等關系
臨床上一般肌注多采用6~7號針頭,按操作常規要求,肌肉注射時針梗應刺入肌內2/3,留在皮膚外約1/3,由于小兒局部固定、護士本身原因等,常常注射的深度不夠,藥液不能完全進入肌層組織。第三軍醫大學的謝平英[3]曾做了這方面的研究,采用A型超聲波對成人臀部肌注點的皮膚層、皮下脂肪層深度做測量,結果是:注射采用7號針頭,有69%的女性和42%的男性的藥物被注射在皮下脂肪層,若6號針頭,則有95%的女性和85%的男性的藥物被注射在皮下脂肪層。可見藥物進入脂肪層,造成吸收不良,同時,由于肌注藥物的刺激較強,常引起局部劇烈疼痛,有些還使皮下組織壞死產生瘢痕,給以后的注射造成困難。
3 臀大肌攣縮癥的預防護理
3.1 合理用藥 合理用藥對護士來說非常重要,對溶媒的選擇、配制的時間、一個小孩同時注射兩種藥物時,護士應科學安排,如藥物的現配現用,一個小孩肌注青霉素的同時,還注射病毒唑,有的護士常常把兩種藥物抽到一個注射器內,然后注射,這樣會不會影響藥物的吸收,對局部組織會不會產生損害,故護理人員應根據藥物的配伍情況進行選擇,合理安排用藥。
3.2 正確掌握肌肉注射的方法 臨床上各種藥物注射法中,以臀部肌肉注射應用最多,因為肌肉對藥物刺激耐受性較好,吸收較快,方法簡單易行。但是,不少病人接受注射后局部疼痛劇烈,甚至產生皮下硬結。正確掌握進針的方法,確保肌肉注射的藥物進入肌層組織,尤其是小兒更應引起注意,小兒肌注位置不好固定,護士常常因怕斷針,而針梗留在皮膚外部較長,注入藥物的速度又快,可能造成局部組織迅速腫脹,有的肌注后即可見局部膨出,這樣一來造成局部組織受損,二來藥液不能進入肌層,而影響組織對藥物的吸收,血中藥物的有效濃度不夠,從而對疾病的治療也產生影響。所以護士應盡職盡責,一切從病人出發,根據小兒的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注射針頭,掌握好進針的深度,確保注入的藥液進入肌層,避免由我們護理人員操作不當而成為的臀肌攣縮癥的發病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