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很多皮膚瘙癢嚴重的患者會去藥房買些藥膏,其實這是不可取的。首先,引起皮膚瘙癢的疾病有很多,必須要在明確診斷的前提下對癥用藥。其次,在外用藥物的同時應配合用一些內服藥,因為內外同時治療能達到既治標又治本的效果。
中醫認為,冬季節燥邪當令,燥則肌膚失養、生風發癢,因此中醫治療原則當疏風、養血、潤燥。
初次發病可用:當歸15克、生地20克、丹皮15克、赤芍20克、知母10克、防風20克、地膚子20克、牛蒡子12克、蟬衣12克、白鮮皮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如患者有皮膚干燥,抓破后血痕累累,并伴有頭暈眼花、失眠、多夢等癥,可用制首烏15克、炒棗仁30克、柏子仁15克、雞血藤20克、徐長卿30克、天麻10克、地膚子15克、白蒺藜20克、烏蛇5克、枸杞12克、太子參15克、黨參12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肛周及陰囊部或外陰瘙癢可用:黃柏20克、蒼術15克、龍膽草15克、茯苓20克、澤瀉15克、車前子30克、川萆薢30克、防己15克、土茯苓30克、白鮮皮30克、白蒺藜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全身皮膚瘙癢外洗方藥:苦參20克、蛇床子30克、地膚子30克、白礬15克、花椒15克、艾葉15克、側柏葉15克、百部25克,水煎后外洗。
針刺療法:可針刺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
外用藥膏:可用尿素軟膏6支、撲爾敏20片、維生素B120片、水楊酸10克、冰片3克,藥片等壓成粉末與軟膏調在一起外用,每日2次。
其他藥物:白天皮膚瘙癢,可服用依巴斯汀片或百為坦片;夜間皮膚瘙癢,可睡前服用賽庚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