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摘要】 目的 探討預防兒童中藥不良反應(ADR)及發現后如何及時處理。方法 對2004年3月~2005年3月我院門診觀察及住院治療的36例患兒發生中藥ADR的情況做回顧性總結分析。結果 (1)ADR的發生在性別上差異無顯著性;(2)學齡兒童發生率較高,嬰兒組最低;(3)ADR反應中以變態反應發生率較高,過敏性休克最為嚴重。結論 中藥注射劑易發生ADR,且以過敏反應居多,治療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避免ADR的發生。
【關鍵詞】 兒童;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觀察
近20年來,由于藥物品種的增多和聯合用藥的廣泛應用,小兒ADR的發生平均率呈上升的趨勢,國內的平均發生率為5.8%~15.5%[1,2]。隨著新的中藥制劑不斷開發,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不良反應的發生亦隨之增多,以往被認為低毒的中藥受到質疑,因而應重視中藥的不良反應(ADR)。
1 資料與方法
對我院2004年3月~2005年2月門診及病房36例給予中藥注射劑治療發生ADR的患兒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對符合ADR因果關系判斷標準要求且資料完整的36例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和分析。
2 結果
2.1 基本概況 36例患兒性別及年齡的組成情況見表1。小兒原發疾病主要涉及呼吸系統21例,占58.3%;消化系統11例,占35.6%;其他疾病4例,占11.1%。給藥方法為靜脈點滴及肌肉注射。表1 各年齡組病例數及構成比
2.2 涉及的藥物及發生情況 見表2。表2 引起ADR的中藥注射劑
2.3 ADR反應類型及臨床表現 見表3。 表3 ADR系統分類及臨床表現
3 討論
由于小兒的解剖生理特點和對藥物的特殊反應,極易發生ADR。本觀察發現,由于小嬰兒IgE水平較低(出生時僅為成人的1%~1.5%,1歲時為30%,7歲時接近成人水平),由IgE介導的速發過敏反應比較少見,隨著年齡的增長IgE水平的增高,很容易出現特應性的變態反應性疾病。而中藥注射劑是由植物原藥材提取加工而成,有效成分自身或制劑中的雜質作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病理性免疫反應。而且中藥中的添加劑可使機體過敏。另有文獻報道[3],中藥注射劑與常用輸液配伍后,溶液顏色加深,不溶性微粒顯著增加,不符合藥典標準,這可能與發熱或過敏反應有關。因此,兒童進行中西藥聯合治療時首先應嚴格操作規程避免ADR的發生,并隨時觀察患兒的各種反應,一旦發現出現上述不良反應及時準確地處理,減少不良后果的發生。
中藥ADR可累及多個臟器系統,以變態反應居首位,其中以皮膚黏膜損害反應發生率最高,而以過敏性休克對機體危害最大,一般在中藥注射劑用藥后4~5s出現,若不及時搶救會危及生命。因此,臨床上,兒童應慎重使用中藥注射劑。
【參考文獻】
1 王建剛,王清江,張國秀,等.多中心兒科住院病人藥物不良反應監測.藥物流行病學雜志,1996,5(1):17.
2 張蕾,王永銘,陳斌艷,等.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研究.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1996,12(1):17.
3 張健民,蔣三員.15種中藥注射劑與常用輸液的配伍變化.中國藥房,2002,13(增刊):75.
作者單位: 300131 天津,天津市紅橋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