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摘要: 醫務人員因工作的特殊性產生的各方面壓力近年來一直未能引起衛生管理部門的重視。本文著重指出醫務人員主要壓力的表現以及產生壓力的原因,提出了緩解壓力的對策。只有重視對醫務人員心理方面的人文關懷,通過各種方式緩解醫務人員的心理壓力,才能對醫療糾紛的減少和醫患關系的緩和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 工作壓力;醫療行業;醫務人員
醫療行業是一種高科技、高風險、高責任、高壓力、高負荷、高奉獻的職業。醫療過程復雜,專業性十分強,患者個體差異極大,對許多疾病的診斷、治療都受醫學發展水平的限制,診療過程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無法預料的情況;作為高風險、高強度腦力勞動的特殊職業,長期超負荷工作在醫療工作第一線的臨床醫務人員的壓力是非常大的。隨著我國醫療改革不斷推進,醫療市場風云變幻,醫患矛盾難以緩和,各項對醫務人員的保障機制不盡完善,醫務人員心理與職業的壓力逐漸增大[1]。
1 壓力的表現
醫務人員較大的壓力主要分為工作壓力、精神壓力、社會環境壓力、個人成就壓力。部分醫務人員因長期背負著壓力帶來的負性情緒,減弱或喪失了學習業務、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的能力,不同程度上表現出對診療活動的厭倦和對患者的冷漠;當病人對醫務人員的醫療服務、治療結果不滿時,立即產生防范、戒備心理,抵觸情緒較強;發生醫療事故后,個人須承擔精神壓力、經濟責任以及由此產生的醫療糾紛,引發醫務人員焦躁情緒和抑郁心理;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以及焦慮、緊張的心情使許多臨床醫務人員身體呈亞健康狀態,患上了心臟病、高血壓、胃潰瘍等疾病。
2 產生壓力的原因
2.1 工作壓力 在醫療實踐中,診斷、治療的效果是難以準確估計與確定的。因此便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定的漏診、誤治及由此引發的醫療糾紛;在診療工作中,為考慮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少做檢查或不做檢查,卻為日后發生的病情變化埋下了隱患,一旦發生糾紛,需要舉證時,醫生拿不出檢查原始記錄;在診療中要求病人做某項檢查,而檢查結果正常,則易被投訴亂檢查、多收費。病人發生欠費、逃費后,所屬科室、個人要承擔追費責任。
2.2 精神壓力 醫務人員與患者醫療知識的不對稱,病人對醫學科學的特殊性認識不足,對醫療效果的期望值過高,最終未達到患者家屬的期望值,患者家屬因不滿治療結果引發對醫務人員的人身傷害,無相應的法律來保障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醫務人員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缺乏安全感,使得醫務人員對醫療糾紛產生恐懼感。
2.3 社會環境壓力 社會輿論對醫務工作者的負面報道過多,導致病人對醫院的不信任。如紅包、事故、索賠、藥品高額利潤、回扣等,影響了廣大醫務人員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挫傷了醫務人員的自尊和積極性。隨著醫療改革的市場化,各地醫院轉制、出賣的信息影響著醫務人員,工作保障、個人前途問題影響著工作;同事棄醫從商(醫藥代表、醫療器械代表等),與其不菲的收入對比而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造成心理失衡。
2.4 成就壓力 職稱晉升問題影響著醫務人員的工作,醫務人員業務水平高低和收入的增加體現在職稱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須撰寫論文、做課題,以期得到職稱上的晉升、成就上的認可、收入上的增加。
3 產生壓力的原因分析
3.1 醫療的高風險性與診療效果的不確定性未得到社會的理解 年資不同的醫務人員水平各有差異,醫療效果亦不同。但是社會對此未予理解,出現不正常的醫療效果或一般醫療缺陷時,便引發圍攻沖擊醫院,毆打醫務人員,結果造成醫務人員巨大的心理壓力,為了規避醫療風險,心態越來越消極,行動越來越謹慎,出現“自衛醫療”的負面作用,即醫務人員工作缺乏創造力,不敢承擔責任。面對危重病人或疑難復雜疾病病人,不敢大膽實施有風險的醫療救治,不敢進行有價值的醫學探索,不敢開展有風險的新技術等。因承受著醫療糾紛心理壓力,醫生首先考慮避免損害的出現,如果治療存在著較大的風險,醫生寧可采取明哲保身的態度,避免高風險性治療,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利益得不到最大地保障,醫學科學技術喪失了在不斷探索中前進的動力[1]。醫生對醫療技術不能勇于追求和探索的狀況,嚴重阻礙了醫學的發展,最終受到損害的是廣大患者。
3.2 目前國家和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經濟投入偏低 醫院的經濟來源是有限的差額撥款外加以藥補醫,醫務人員的技術勞動價值很低,醫務人員工作時間長,強度大,無規律,加班加點通宵搶救病人是經常性的義務,《勞動法》在醫院無法體現。醫療衛生事業長期作為一項福利面向人民群眾,進入市場經濟以來,現存許多醫療體制弊端凸顯,醫療收費標準的嚴重滯后,醫院自身的生存發展日益艱難,受經濟利益的驅動,難以避免少數醫務人員的價值取向偏移。
3.3 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不完善 現行的醫療保障體系及其相關的法律、法規沒有及時地跟上市場經濟的步伐,尤其是醫療事故的保障制度和醫務人員職業風險的保險制度。
3.4 把醫患關系簡單地定位為消費關系 認為花錢治病是一種單純的商業消費。《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在醫療糾紛處理中缺少權威性,抵不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3.5 政府有關部門未從源頭追查藥品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藥商面對藥品招標制度,將廉價藥品不斷改頭換面后重新定價,再進行招標,藥商仍有較大的利潤空間。
4 值得思考的問題
為什么各級醫療衛生部門的制度、規定不斷出臺,檢查頻繁,而醫療糾紛卻又只增不減呢?筆者認為,近年來,各級醫療衛生部門重點關注的都是針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而忽略了對醫務人員心理方面的人文關懷。醫務人員是醫院的主體,醫院的醫療質量、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患者的滿意度都與醫務人員的工作狀態休戚相關。醫務人員如果長期背負著壓力帶來的負性情緒,又如何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對患者呢。
5 緩解壓力的對策
醫院管理者應幫助醫務人員正確認識和適應目前的執業環境,減輕心理壓力,了解醫務人員的困惑,建立相應的減壓機制,給醫務人員一個釋放心理壓力的平臺,這對提高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5.1 加強心理疏導 醫院管理者應加強對醫務人員進行心理學知識方面的培訓,掌握與患者心理溝通的方法和自我心理舒解的方法。不同疾病的患者有不同的心理特點,不同的醫療環境都會造成患者不同的心理變化,醫務人員應該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疏導工作。進行換位思考,正確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5.2 有效地緩解工作壓力 醫務人員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需要有自己情感的宣泄,當面對患者的不理解時,他更需要管理者的關心、理解,管理者也應學會換位思考。醫院各管理部門應組織多種健康有益的活動,以緩解工作和精神壓力。
5.3 正確認識舉證責任倒置 由于醫學是一門極其復雜的科學,又是一個充滿變數和未知數的領域,舉證責任倒置,增加了醫生的壓力,心理上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是減輕壓力的關鍵。醫院管理者應組織醫務人員進行系統的法律法規知識培訓,正確認識“舉證責任倒置”舉措是醫療法制化的必然進程,也是規范醫療行為的必然趨勢。醫務人員在診療工作中應嚴格按照規范調整自己的醫療行為。
5.4 良好的醫患溝通 學習必要的溝通技巧。在診療過程中及早與病人進行充分溝通,尊重病人的知情權,讓他們對醫療行為和醫生有更多的理解,增強彼此間的信任與理解,正確引導患者及其家屬對醫院診療和護理的期望水平,通過宣傳讓群眾了解醫學所具有的風險性,科學的認識和對待醫療活動。這樣可避免大量的醫療糾紛,防止分散醫務人員的精力,減輕工作和精神壓力。
參考文獻
1 杜鵑,王瓊書,劉幼英.“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不適用于醫療糾紛訴訟.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5;21(4):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