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針灸原理:
針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一門獨特的療法。“針”即針刺,以針刺入人體穴位治病。它依據的是“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辨證原則,進針后通過補、瀉、平補平瀉等手法的配合運用,以取得人體本身的調節反應;“灸”即艾灸,以火點燃艾炷或艾條,燒灼穴位,將熱力透入肌膚,以溫通氣血。針灸就是以這種方式刺激體表穴位,并通過全身經絡的傳導,來調整氣血和臟腑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針灸因為易學易用,已經在現代家庭醫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了。
定穴取穴:
針灸首先要定穴取穴。準確取穴要求病人有一定的體位,如正坐、側臥、伸掌、握拳等;常用的取穴方法,一種是根據人體的自然標志來取穴,如兩耳尖直上頭頂取百會;一種是以病人一個手指或幾個手指某部分的寬度為標準來取穴;還有一種是把人體各部分的距離,規定為一定的寸,以骨度來取穴。只有確認標志,量好骨度分寸,注意本穴與上下、左右鄰近穴的關系,才能達到準確取穴的目的。
針灸治病:
1、感冒:取大椎、合谷、風池,都用針法,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
2、嘔吐:主穴取內關、中脘、足三里、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
3、失眠:取神門、內關、三陰交,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50分鐘,每日針一次。
4、關節痛:腰脊痛取腎俞、昆侖;膝關節痛取足三里、陽陵泉、懸鐘,先針刺,用瀉法,留針20分鐘,再艾灸20分鐘。
5、痛經:經前或經期腹痛取中極、三陰交、內庭,先刺內庭,再針三陰交、后針中極、三陰交。均用瀉法,留針20分鐘。
6、經后腹痛:取氣海、關元、三陰交,均用補法,針后加灸,留針30分鐘。
7、牙痛:上牙痛取下關、內庭,下牙痛取頰車、合谷,針刺,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
8、便秘:取支溝、天樞、長強,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
9、落枕:取落枕、大椎、后溪,針刺。落枕用瀉法,大椎、后溪,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
10、月經不調:1.月經先期:取中極、血海、三陰交、太沖,均針刺、用瀉法,留針20分鐘。2.月經后期:取命門、腎俞、關元,用補法,針后加灸,留針30分鐘。
11、腰痛:取腎俞、委中、腰陽關,針刺,用瀉法,留針30分鐘,如是腰痛日久不愈的,加艾條灸命門20分鐘。
12、痢疾:針治痢疾,有較好的療效。取中脘、天樞、足三里,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天一次。如有發熱的,加刺曲池;頭痛的加剌風池、百會;不發熱而下痢過久的,可艾條灸關元10分鐘,或隔鹽灸神闕。
13、哮喘:針灸有緩解防止發作的作用。取膻中、肺俞、天突、豐隆。如吐出的痰稀白,用艾條灸20分鐘;如痰色發黃時,針剌,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如果平時常灸肺俞、氣海,可以防止發作。
14、頭痛:頭痛有正頭痛、偏頭痛、頭頂痛、頭項痛等區別。針灸治療,是按頭痛的部位來取穴的。正頭痛:取上星、合谷,攢竹,針剌,用瀉法,留針30分鐘。偏頭痛:取太陽、頭維、外關。針剌,用瀉法,留針20分鐘。頭頂痛:取百會、太沖、后溪,沖剌,用瀉法,留針20分鐘。頭項痛:取風池、列缺,針剌,用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或隔日針一次。
--------------------------------------------------------------------------------
-- 亞健康之保健要穴 --
涌泉穴:
是人體少陰腎經上的要穴。它位于足底中線前、中三分之一交點處,當足趾屈時,足底前凹陷處。
涌泉穴是人體長壽大穴,經常按摩此穴,則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發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并能治療多種疾病,如昏撅、頭痛、休克、中暑、偏癱、耳鳴、腎炎、陽萎、遺精、各類婦科病和生殖類病。
涌泉穴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涌泉,顧名思義就是水如泉涌。水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水有澆灌、滋潤之能。據現代人體科學研究表明,人體穴位的分布結構獨特,功用玄妙。人體肩上有一"肩井"穴,與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條直線,二穴是"井"有"水"上下呼應,從"井"上可腑視到"泉水"。有水則能生氣,涌泉如山環水抱中的水抱之源,給人體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氣揚,維護著人體的生命活動。涌泉穴的保健手法主要是按摩。方法:睡前端坐,用手掌托來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8次,要滿面搓,以感覺發燙發熱為度,搓畢,再用大拇指指肚點按涌泉49下,以感覺酸痛為度,兩腳互換。末了,再用手指點按"肩井"穴左右各49次即可。
足三里:
是人體足陽明胃經上的要穴。它位于腿部外膝眼下三寸,距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
足三里是個保健穴,經常用不同的方法刺激它,可健脾壯胃,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進飲食的盡快消化吸收,扶正祛邪,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消除疲勞,恢復體力。此穴主治:胃病、腰痛、腹瀉、痢疾、便秘、頭痛眩暈,下肢癱瘓,半身不遂,膝脛酸痛,消化系統疾病。
常用保健手法是穴位點按、艾灸。點穴法:可用雙手大拇指指肚點按足三里,每次108下,以感覺酸痛為度。艾灸法:取中草藥"艾"為燃料,將艾絨點燃,直接或間接溫熱感穿透肌膚入穴。此法有時出現燙傷甚至化膿不干,難以結痂。中醫講:"要想身體安,三里常不干"即指此而言。此法屬"自討苦吃"類,但效果優于點穴法和針灸。
命門穴:
是人體督脈上的要穴。位于后背兩腎之間,第二腰椎棘突下,與肚臍相平對的區域。
命門穴,為人體的長壽大穴。命門的功能包括腎陰和腎陽兩個方面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命門之火就是人體陽氣,從臨床看,命門火衰的病與腎陽不足證多屬一致。補命門人的藥物叉多具有補腎陽的作用。
經常擦命門穴可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強腰膝固腎氣,延緩人體衰老。疏通督脈上的氣滯點,加強與任脈的聯系,促進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運行。并能治療陽萎、遺精、脊強、腰痛、腎寒陽衰,行走無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腫、耳部疾病等癥。
命門穴的鍛煉方法有二。其一是用掌擦命門穴及兩腎,以感覺發熱發燙為度,然后將兩掌搓熱捂住兩腎,意念守住命門穴約10分鐘即可。其二是采陽消陰法:方法是背部對者著太陽,意念太陽的光、能、熱,源源不斷地進入命門穴,心意必須內注命門,時間約15分鐘。
會陰穴:
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于人體肛門和生殖器的中間凹陷處。
會陰穴,為人體長壽要穴。會陰,顧名思義就是陰經脈氣交會之所。此穴與人體頭頂的百會穴為一直線,是人體精氣種的通道。百會為陽接天氣,會陰為陰收地氣,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應,統攝著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正常運行,維持體內陰陽氣血的平衡,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
經常按摩會陰穴,能疏通體內脈結,促進陰陽氣的交接與循環,對調節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獨特的作用。按摩會陰穴,還可治療痔瘡、便血、便秘、婦科病、尿頻、溺水窒息等癥。
會陰穴的保健方法有三。其一是點穴法:睡前年臥半坐,食指搭于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點按會陰108下,以感覺酸痛為度。其二是意守法:姿勢不限,全身放松,將意念集中于會陰穴,守住會陰約15分鐘,久之,會陰處即有真氣沖動之感,并感覺身體輕浮松空,舒適無比。其二是提腎縮穴法:取站式,全身放松,吸氣時小腹內收,肛門上提(如忍大便狀),會陰隨之上提內吸,呼氣時腹部隆起,將會陰肛門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百會穴:
是人體督脈上的要穴。它位于頭部,在兩耳廓尖端連線與頭部前后正中線的交叉點。
百會穴既是長壽穴又是保健穴,此穴經過鍛煉,可開發人潛能體增加體內的真氣,調節心、腦血管系統功能,益智開慧,澄心明性,輕身延年,青春不老。并能治療頭痛、眩暈、脫肛、昏厥、低血壓、失眠、耳鳴、鼻塞、神經衰弱、中風失語、陰挺等癥。
百會穴的保健方法有四。其一是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來回摩擦百會至發熱為度,每次108下。其二是扣擊法:用右空心掌輕輕扣擊百會穴,每次108下。其二是意守法:兩眼微閉,全身放松,心意注于百會穴并守住,意守時以此穴出現跳動和溫熱感為有效,時間約10分鐘。其四是采氣法:站坐均可,全身放松,意想自己的百會穴打開,宇宙中的真氣能量和陽光清氣源源不斷地通過百會進入體內,時間約10分鐘。
神闕穴:
即肚臍,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
神闕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神闕為任脈上的陽穴,命門為督脈上的陽穴,二穴前后相連,陰陽和合,是人體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煉者把二穴稱為水火之官。人體科學研究表明,神闕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潛藏部位,人們通過鍛煉,可啟動人體胎息,恢復先天真息能。
神闕穴與人體生命活動密切相關。我們知道,母體中的胎兒是靠胎盤來呼吸的,屬先天真息狀態。嬰兒脫體后,臍帶即被切斷,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開始。而臍帶、胎盤則緊連在臍中,沒有神闕,生命將不復存在。人體一旦啟動胎息功能,就猶如給人體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應站,人體的百脈氣血就隨時得以自動調節,人體也就健康無病,青春不老。經常對神闕穴進行鍛煉,可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并對腹痛腸鳴、水腫膨脹、泄痢脫肛、中風脫癥等有獨特的療效。
神闕穴的保健方法有三。其一是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于肚臍,順時針揉轉(女子相反),每次360下。其二是聚氣法:端坐,放松,微閉眼,用右手對著神闕空轉,意念將宇宙中的真氣能量向臍中聚集,以感覺溫熱為度。其二是意守法:放松,盤坐,閉目,去除雜念,意念注于神闌,每次半小時以上,久之則凝神入氣穴,穴中真氣發生,胎息則慢慢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