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肥胖確實與許多疾病有關,諸如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膽囊炎等。適度防治肥胖,有利于健康長壽。但是,如果不是科學地選擇適宜自己的減肥方法,也會減去健康,減出疾病。
1.病因 大約有80%以上的減肥者是依靠節食來實施的。一部分減肥者沒有掌握控制飲食的科學方法,每餐只吃少量水果和蔬菜,不吃主食,結果人瘦下來了,體重減了幾千克,但整個人卻似走在飄浮的云團上。她們不懂得人每天需要的蛋白質、脂肪和糖(碳水化合物)是有一定標準的,特別是蛋白質和各種微量元素,是人體修復組織和生長所必需的,缺少了就會出現各種疾病。
另一部分節食減肥者,不僅沒有瘦下去,相反過了一段時間后,她們的體重仍會反彈,甚至還超過了原來的體重。因為人體節食可導致新陳代謝至最低水平,體內能量需要也隨之降低,一旦有一天能量得到重新補給,原先儲存體內的能量馬上就會轉變成脂肪,以彌補節食期間的能量損失。于是很多人的體重便在這一次次的減肥中減了加、加了減……四節食使體重反復變化者打亂了人體神經調節系統功能的相對穩定性,增加了患心臟疾病的機會。 減肥藥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應用方安全。一般是在飲食控制、運動減肥無效時,才能嘗試,而且藥物減肥并不是對每個肥胖者都有效的。例如,對先天性肥胖就無能為力。不同的減肥藥,還有不同的適應證及一定的不良反應。它們在代謝過程中也會增加人體肝、腎的解毒排泄負擔。低熱量減肥食品盡管可以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但是經常吃此類食物減肥的人的免疫系統功能,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大大減低。 運動消耗了熱量,但是運動之后食欲增加,多吃了,迸出不平衡,進多了,人不但瘦不下來,反而胖了。
另一情況是,運動期間,進食和消耗維持動態平衡,一旦不運動,但仍保持相當的食量,結果也是進多出少而發胖。此外,由于運動方式選擇不當,運動量過大,使身體過度負荷而直接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脂肪抽吸術是利用帶側孔的吸管與負壓吸引器相連,通過切割皮下脂肪并抽出的方法完成,這種方法往往在破壞脂肪的同時,連同組織內的血管、神經、淋巴管一起去除,易造成皮膚凹凸不平或松弛,偶而還會發生諸如脂肪栓塞等嚴重的并發癥。
2.臨床表現 過度節食可出現乏力、頭暈、四肢肌肉萎縮、閉經;重者可患營養不良性貧血、神經性厭食癥、萎縮性胃竇炎、內分泌紊亂;還可有心情煩躁、焦慮、不安、記憶力減退及健忘癥。節食而使體重反復變化者可患上心臟疾患,嚴重者可死于心臟疾患;還會患上膽結石、骨質疏松癥。 不少減肥藥物服用者有明顯的饑餓、乏力、腹瀉、嚴重低血壓。經常吃低熱量的減肥食品,使食用者的抵抗力下降,常常可有發熱、感染的反復出現。 運動減肥常會出現越減越肥的表現,或因運動不當出現胸悶、氣急、昏撅乃至碎死。不恰當的脂肪抽吸術損害了相關組織血管、神經、淋巴管,便受損部位功能缺失,循環障礙,重者出現人體重要臟器的脂肪栓塞。
3.防與治
(a)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維生素和水這六大元素維持著人體的正常活動,需要科學合理地控制。節食減肥要做到營養均衡、低能量、經濟方便、合乎本人生活方式,即除能量外,能滿足全部營養需要。節食應注意以下六點:
<1>維持熱量的負平衡,少攝入,多消耗。每天消耗的熱量,應當超過每天攝人的熱量。
<2>保證每天蛋白質的供應量。每天每千克體重至少供應1.5克蛋白質。
<3>量少吃糖和淀粉類食物。每天有80克的糖或淀粉類食物,就可以維持正常的代謝。
<4>必須補充夠的維生素和無機鹽。
<5>多吃蔬菜、水果、海菜類食物。這些食物可以填飽肚子,使胖大有飽腹感,不至于進食過量。
<6>減少進食次數。一日三餐之外,不吃零食,晚上不食夜宵。
(b)肥胖的青少年減輕體重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運動。運動量要保持中等程度,即活動后使心率加快,比基礎心率高一半左右。每日累加運動時間約半小時,運動量不足,反而會因消耗不多而刺激食欲,使體重增加。以運動后不影響食欲為準則,如果運動后吃得比以前多,那還不如不運動。運動開始減的是水分;運動后20-30分鐘才是減脂肪。如果一天多消耗1.25千焦(0.3千卡)熱量,一個月就會減l千克脂肪。成年人運動時更應根據本人的身體條件、年齡、運動史來決定運動量。運動量主要由強度、持續時間及頻度三種因素構成。強度過大,則縮短時間、減少頻度(即每周運動的次數),這樣總的運動量還是適中的。一般認為,運動后肌肉、關節無明顯的酸痛及疲勞感,則說明運動量合適。相反,運動后出現心跳、氣促、肢體酸痛則說明運動量過大,應進行調整。運動量要根據自己的體質而定。"跟著感覺走"是自我調整的最實在的依據,每個人身體的功能承受能力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日也有差異,運動后感覺良好便予以保持,感覺疲勞或不適便應減少運動量甚至休息。特別是50歲以后,各種生理功能等已下降,更加要注意,若不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運動量則會損害身體。運動和飲食就像兩條腿,缺一不可,要科學減肥,僅運動不行,還要管住嘴巴。如果你能抵抗滿街的漢堡包、炸雞、冰漠淋等美食的誘惑,你的減肥就成功了一半。
(c)目前世上尚未發現一種有效的減肥制劑服用后,能使肥胖者永不反彈。事實上肥胖的復發(反彈)率很高,有部分肥胖者甚至愈減愈肥。反彈情況與合理飲食、適度活動及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如喜吃巧克力等甜食、飯后即睡等)緊密相關,其中與飲食的關系較大,特別突出的是與持續服藥及服藥時間長的關系更為緊密。因此應把肥胖癥的治療作為醫療行為來綜合治理,突擊型減肥的短期行為是無益的,同時也說明不反彈也是可能的。若要做到減肥后不反彈,那一定是有條件的,要靠自身采取綜合措施才能辦到。
(d)減肥目的固然是便體重減輕,然而達到如意目的并非易事,有時費九牛二虎之力,但體重依然如故,似乎肥胖治療無效。目前有關專家提出"代謝合適度"的概念,即肥胖之治療不要集中于體重上,而是控制肥胖帶來的一系列異常,如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胰島素,只要代謝控制正常,肥胖的治療就算有效。這個概念強調了對健康的保證,而并非難以控制的體重本身。科學的減肥方法主要是減少體內的脂肪,所以不能籠統說減輕體重就算減肥成功了。確切地說,體重并非判定一個人是否肥胖的唯一指標。更重要的是,測定體內脂肪含量的多少即看脂肪占體重百分比的大小。雖然你的體重是減下來了,但你身上的脂肪卻沒有減下來,所減少的只不過是水分。如此失重,危害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