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英國學者研究發現,人們參與慢跑和游泳等不同類型體育運動后的饑餓感不同,所需食物類別也存在顯著差別。這一研究成果推翻“運動越多必然吃得越多”的普遍觀點,有助人們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
據報道,拉夫巴勒大學運動科學博士斯滕塞爾發現,人們在參與不同運動項目后的饑餓程度和需要攝入的食物類型存在區別。
例如,人們慢跑后通常沒有饑餓感,只想吃水果等水分多但不易填飽肚子的食物。相反,人們游泳后通常感到饑餓,想吃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舉重后則需要含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較多的食物。
另外,運動環境也可能影響人體饑餓感。例如,在冷水中游泳使人感到饑餓和想吃高脂肪食物,在溫暖天氣跑步則效果相反。
人們通常認為運動有助增加食欲,但斯滕塞爾的發現推翻了這種觀點,表明食欲與運動強度沒有必然聯系。
斯滕塞爾的研究成果發表于新書《抵抗力和有氧運動對饑餓感的影響》。按照他的初步分析,不同運動對人體內控制食欲的“饑餓激素”分泌量的影響迥異。同為高強度運動,炎熱環境下長跑可能抑制“饑餓激素”分泌,冷水中游泳則產生相反效果。
不過,中低強度的運動對“饑餓激素”分泌基本不起作用。例如,散步一小時和靜坐同樣長時間后,人體的饑餓感沒有差別。
這一研究成果為人們選擇合適運動項目以更有效實現運動目的提供指南。
斯滕塞爾說,跑步等項目對食欲的抑制作用通常持續至運動結束后數小時,如果想要瘦身,人們可以選擇跑步,不必擔心運動過后食欲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