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檢查項目 |
檢查內容 |
臨床意義 |
胸部CT檢查 |
胸部的CT檢查是通過CT對胸部進行檢查的一種方法。 1.肺;2.縱隔及肺門;3.胸膜及胸壁。 |
1.有助于對X線胸片發現的問題作出定性診斷:腫塊:(1)鑒別腫塊為囊性、實質性、脂肪性或鈣化性;(2)明確腫塊的位置、范圍,查明腫塊與縱隔的解剖聯屬。2.根據臨床需要可檢出X線胸片未發現的隱性病源:(1)查明有無微小轉移瘤,可顯示腫瘤的存在及其部位、大小、數目,以便制訂治療方案。(2)CT引導經皮穿刺活檢,使某些腫塊能得到組織學診斷。(3)對X線胸片及纖維支氣管鏡檢查陰性,而痰瘤細胞陽性,應作CT以查明肺內瘤源。3.CT對支氣管浸潤、狹窄的程度及形態遜于X線斷層攝片,更次于支氣管造影。4.對病源的發現、定位及定量診斷較為可靠;對實質性腫塊的定性診斷尚不夠準確,直徑1.5cm以下的病源不能顯示。 |
肝膽脾CT檢查 |
肝、膽、脾的CT檢查是通過CT對肝、膽、脾進行檢查的一種方法。 1.肝、膽、脾的腫瘤。2.肝、脾外傷。3.肝寄生蟲病:如確診肝包蟲病。4.彌漫性肝病:如肝硬變、脂肪肝。5.肝、膽、脾先天性發育異常。6.CT引導下經皮穿刺活檢。7.隨訪、觀察手術、放療、化療及其它治療效果。 |
1.CT掃描可以確診肝寄生蟲病:如肝包蟲病。2.明確病變的程度、累及范圍及有關特征。3.鑒別梗阻性或非梗阻性黃疸,明確膽道的梗阻部位,多數病例還能明確梗阻的原因。4.查明肝、脾撕裂和肝、脾內血腫、包膜下血腫及腹膜腔或腹膜后積血等。5.對腫塊的定位、定量診斷可靠,但對實質性腫塊的定性診斷常有一定困難。 |
胃腸道CT檢查 |
胃腸道的CT檢查是通過CT對胃腸道進行檢查的一種方法。 1.食管病變;2.胃病變;3.小腸病變;4.結腸病變。 |
1.探查胃腸道惡性腫瘤的局部或遠處轉移源。2.CT查明胃腸道病變的侵犯范圍,尤其向胃腸壁外侵犯的情況,有助于疾病的分期及治療方案的制定。3.某些特殊病變的確診。 |
盆腔CT檢查 |
檢查介紹:CT對腫大的淋巴結、腫瘤的早期發現仍然受限,必須借助于其他檢查手段。 1.膀胱、輸尿管、前列腺、精囊腺、子宮及其附件的腫塊。2.顯示骨盆及盆腔臟器損傷。3.引導穿刺活檢、吸引等介入性診療措施。 |
1.可鑒別盆腔腫塊的性質為實質性、囊性、血管性或脂肪性。2.查明隱睪的位置、睪丸腫瘤及其轉移,可提供臨床分期及治療參考。3.了解原發性腫瘤的形態學改變及其擴散、轉移范圍,確定腫瘤的分期,有利于制定治療方案。4.可供隨訪、觀察疾病的動態變化、療效及復發。 |
顱腦CT檢查 |
顱腦的CT檢查是通過CT對顱腦進行檢查的一種方法。 1.顱內腫瘤;2.腦血管病:(1)腦出血;(2)腦梗塞;(3)蛛網膜下腔出血。3.顱腦損傷:(1)顱內血腫;(2)腦挫裂傷。4.顱內炎性病變:(1)腦膿腫(2)腦炎。5.腦寄生蟲病;6.腦退行性病變;7.先天性畸形與新生兒疾病。 |
1.在頭部外傷時,CT是最重要的影像學診斷方法,對新鮮出血敏感性高,并能顯示水腫及顱內壓增高,繼發腦疝等重要病變;CT也適宜診斷頭顱骨折,尤其是凹陷骨折和顱底骨折。2.可明確顯示顱內腫瘤的數目、部位、大小、輪廓、密度、瘤內出血、鈣化以及擴散程度。定性診斷的可能性高達70%~80%。3.對腦血管疾病診斷準確,并有助于確定治療方案。4.對顱腦損傷可分辨血腫的大小、形態、范圍、數目及其鄰近腦組織壓迫情況。診斷準確率可達98%以上,可作顱腦損傷的常規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