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項目 |
標本 |
參考值 |
臨床意義 |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
血清(漿) |
0-30U/L |
增高:肝膽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變活動期、肝癌、中毒性肝炎、阿米巴性肝病、脂肪肝、細菌性肝膿腫、肝外阻塞性黃疸、膽石癥、膽管炎、血吸蟲病等。嚴重肝損傷時出現轉氨酶與黃疸分離的現象,即黃疸日益加重,而ALT卻逐漸下降。重癥肝炎及肝硬變有肝細胞再生者,可有AFP升高,而ALT下降。其他ALT升高的疾病: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時肝瘀血、腦出血等)、骨胳肌疾病(多發性肌炎、肌營養不良)、內分泌疾病(重癥糖尿病、甲臟腺功能亢進)、服用能致ALT活動性增高的藥物或乙醇等。 |
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 |
血清(漿) |
0~38U/L |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6-12小時內顯著升高,48小時內達到峰值,3-5天恢復正常。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變活動期等肝膽疾病。胸膜炎、心肌炎、腎炎、肺炎、皮肌炎、服用肝損害的藥物等。 |
堿性磷酸酶(ALP) |
血清(漿) |
30~123U/L |
增高:肝膽疾病:阻塞性黃疸、急性或慢性黃疸性肝炎、肝癌等。ALP與轉氨酶同時檢測有助于黃疸的鑒別。阻塞性黃疸,ALP顯著升高,而轉氨酶僅輕度增加。肝內局限性膽管阻塞(如肝癌)ALP明顯升高,而膽紅素不高。肝細胞性黃疸,ALP正常或稍高,轉氨酶明顯升高。溶血性黃疸ALP正常。骨胳疾病:纖維性骨炎、成骨不全癥、佝僂病、骨軟化、骨轉移癌、骨折修復期。ALP可作為佝僂病的療效的指標。 |
乳酸脫氫酶(LDH) |
血清(漿) |
125~290U/L |
增高:見于心肌梗塞、肝炎、肺梗塞、某些惡性腫瘤、白血病等。溶血可致LDH假性升高。 |
r-谷氨酸轉肽酶(r-GT) |
血清(漿) |
4~38U/L |
增高:原發性肝癌、腺癌、乏特氏壺腹癌等,血清Υ-GT活力顯著升高,特別在診斷惡性腫瘤患者有無肝轉移和肝癌手術后有無復發時,陽性率可達90%。嗜灑或長期接受某些藥物,如苯巴比妥、苯妥因鈉、安替比林等。口服避孕藥會使Υ-GT值增高20%。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動期、阻塞性黃疸、膽道感染、膽石癥、急性腺炎等。 |
淀粉酶(Ams) |
血清(漿)或尿液 |
血:80~180U/L 尿:100~1200U/L |
增高:急性胰腺炎:血清高于500Iu/L有診斷意義,達到350Iu/L應懷疑此病。流行性腮腺炎、急性闌尾炎、腸梗阻、胰腺癌、膽石癥、潰瘍性穿孔、注射嗎啡后血清Ams可升高,但低于500Iu/L。尿淀粉酶下降較血清慢,因此,在急性胰腺炎后期測尿淀粉酶更有價值。減低:胰腺組織速壞死、肝炎、肝硬變、肝癌、急性膽囊炎,淀粉酶可降低,甲臟腺功能亢進、重度燒傷、妊娠毒血癥、急性酒精中毒時,淀粉酶亦可降低。 |
膽堿脂酶(ChE) |
血清(漿) |
30~80單位 |
增高:維生素B缺乏、甲臟腺功能亢進、高血壓等。降低;有機磷中毒、肝臟疾病(黃疸性肝炎、肝硬變等)。膽堿脂酶是協助有機磷中毒診斷及預后估計的重要手段。 |
肌酸激酶(CK) |
血清(漿) |
25~192U/L |
增高:主要用于心肌梗塞診斷,但此酶總活性持續時間短,下降速度快,故對心肌梗塞后期價值不大。各種類型進行性肌萎縮、骨胳肌損傷、肌營養不良、急性心肌炎、腦血管意外、腦膜炎、甲狀腺功能減退、劇烈運動、使用氯丙嗪、青霉素等藥物。 |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
血清(漿) |
0~23U/L |
增高:在急性心肌梗塞2-4小時升高,24小時達到峰值,48小時恢復正常。CK-MB是診斷及監測AMI病人病情敏感而特異的指標. |
總膽紅素(TBIL) |
血清(漿) |
1.7~18μmol/L |
增高:各種原因引起的黃疸。 |
直接膽紅素(DBIL) |
血清(漿) |
0~6μmol/L |
增高:阻塞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 |
間接膽紅素(IBIL) |
血清(漿) |
1.71~13.68μmol/L |
增高: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 |
總蛋白(TP) |
血清(漿) |
正常情況:60~80g/L。 | 增加:高滲性失水、多發性骨髓瘤、阿狄森病、某些急慢性感染所致高球蛋白血癥等。減少:慢性肝病,肝硬變,慢性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長期腹瀉,腎病綜合征,營養不良等。 |
白蛋白(Alb) |
血清(漿) |
正常情況:40~55g/L。 |
增加:偶見于脫水所致的血液濃縮。減低:肝病,腎病,營養不良等。 |
球蛋白(G) |
血清(漿) |
正常情況:20~29g/L。 | 增高:失水,結核病,黑熱病,血吸蟲病,瘧疾,麻風,SLE,硬皮病,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肝硬變,骨髓瘤,淋巴瘤等。減少:皮質醇增多癥,長期應用糖皮質類固醇激素。出生后至3歲,球蛋白呈生理性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