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現代都市緊張的生活讓人們無暇顧及自己的健康,而有些人則對自己的健康過于自信――平時感冒都很少,喝酒、抽煙、晝夜顛倒也不感覺什么。于是,他們會說:“什么健康體檢,根本是沒必要的事。”殊不知,就是這樣一句話,就有可能讓他們喪失戰勝死神的時機,過早地給自己的生命畫上句號。
體檢要去正規醫療機構
所幸近年來,由于癌癥已成為威脅城市居民的“頭號殺手”,因此很多體檢機構把針對腫瘤的檢查納入常規體檢項目,因此“視體檢如無物”的人們也在逐步減少。可是,面對市場上層出不窮的體檢機構、林林總總的體檢項目,人們又開始陷入另一個盲區:什么樣的體檢機構才能夠給出正確及時的診斷呢?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主任徐志堅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這樣一個案例:有一位42歲的男性病人曾主動到一家體檢中心做體檢,后被診斷為“左腎血管瘤”(良性);而半個月后,該單位剛好請我們去給員工體檢,腫瘤科的大夫懷疑此腫瘤并不能排除惡性的可能,建議病人再去做一個CT,結果被證實為腎癌。由于治療及時,現在已完全康復。
“目前開展腫瘤體檢的機構非常多,但是人們千萬不要忽略對它們醫療水平的了解。如果參加體檢的醫生不是腫瘤專科醫生,很可能對癌的癥狀、體征、影像表現認識不足,從而造成誤診。而且如果有可能,建議盡量去專科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以避免不必要的誤差。”徐志堅主任說。
體檢項目選擇要個體化
記者在走訪北京幾家體檢中心時看到,針對腫瘤的檢查項目很多,其中不乏像身高、體重、視力這樣的常規項目,可這些檢查,對于診斷腫瘤來說意義并不是很大。因此,如何甄別出對自己最有效的檢查項目非常重要。
徐志堅告訴記者,現在體檢的常用方法包括病史及家族史的評估調查,肉眼看、手觸摸等物理檢查,胸部X線檢查和腹部B超檢查,婦女的乳腺和婦科檢查等。由于體檢的對象絕大多數是無臨床癥狀的健康人群,因此一些痛苦的項目,他們一般不愿意嘗試;而對價格的考慮,也讓一些甄別能力強的儀器,如螺旋CT等,不在常人的考慮范圍之內。在這樣的情況下,體檢對象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做些特殊檢查。“比如年齡在50歲以上,每天吸煙支數×吸煙年數> 400,那就屬于肺癌的高危人群,應該盡早做個螺旋CT和痰細胞學檢查,幫助排除癌癥或發現早期的、可治愈的癌癥。”徐志堅說。
針對性篩查意義更大
有些人可能還對幾年前李媛媛、梅艷芳因為癌癥早逝的事情記憶猶新――這兩位社會名媛不是每年都做健康體檢嗎?怎么會直至晚期才被發現呢?
在8月7日召開的“中國健康知識傳播計劃(癌癥·2006)”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徐光煒教授再次強調:“健康體檢絕不等于篩查!要真正做到癌癥的早診早治,必須將篩查進行到底!”
體檢雖然能檢查出一部分癌癥早期患者,但是由于對體檢對象和醫生的要求都很高,因此很容易出現“漏網之魚”。這不僅對病人來說是大不幸,對社會來講,也有可能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
徐光煒教授介紹說,癌癥篩查是指在健康人群中針對某一種癌癥所做的特殊檢查,其目的是希望能在臨床發病前,將此癌癥查出并加以確診,從而有可能將疾病治愈。因此,篩查項目一定要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現在,乳腺癌和宮頸癌是最適合篩查的兩種癌癥,我國也已經開始了相應的篩查工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結腸癌的篩查效果其實也很好,這將會是我們即將要開展的一個重要項目,”徐光煒教授滿懷信心地說:“我堅信,只要能把篩查工作貫徹下去,中國癌癥患者的治愈率就一定能提高,癌癥被攻克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