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男科 | ![]() |
泌尿外科 | ![]() |
婦科 產科 | ![]() |
不孕不育 | ![]() |
兒科 | ![]() |
骨科 | ![]() |
肛腸 | ![]() |
耳鼻喉 | ![]() |
眼科 | ![]() |
口腔 | ![]() |
皮膚病 | ![]() |
性病 | ![]() |
肝病 | ![]() |
心血管 | ![]() |
常見疾病: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過勞死”正在逼近知識分子群體
現代社會的特殊病“過勞死”,舶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其突出特點是由于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過重,心理壓力加大,導致精疲力竭的亞健康狀態,由于積重難返,突然引發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救治不及而喪命。
令人擔憂的是,“過勞死”正在日益逼近我國更多、更年輕的知識分子。
“體檢、化驗查不出明顯的病狀,但自我感覺很累,工作時無精神,生活中缺少樂趣,而且常伴有抑郁、焦慮等情緒反應。”這是很多中青年知識分子的共同感覺。專家指出,這種狀態會進一步發展為過勞,直至引起疾病或導致死亡。
最新人才研究報告指出,我國目前有超過七成的知識分子都處于亞健康狀態,如果知識分子不重視這一問題,不久的將來,這部分人中將有一半以上要患上腫瘤、心血管病、糖尿病和脂肪肝等疾病,而這些患病人中有一半將面臨“過勞死”,只有1/10的人有希望安享天年。國內外的多項調查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不久前,北京1866名知識分子接受了體檢,結果顯示,患有高脂血癥、脂肪肝、高膽固醇血癥、肥胖癥、白內障、高血壓病、癌癥等疾病者的比率竟高達 84.6%,尤其是40—59歲組的患病率高達90.4%。
不僅面臨“過勞死”問題的人群日益擴大,而且年齡也日益降低。國內一份跟蹤了近10年的“知識分子健康調查”反映,北京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已從10年前的58—59歲降至53—54歲,比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北京平均壽命75.85歲低了20多歲。
導致“過勞死”的“元兇”有哪些?
激烈的市場競爭,迫使知識分子不斷透支健康。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壓力也日益滲透其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超載,新舊文化、價值觀的沖突,下崗失業,環境污染,人際關系緊張等因素給他們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影響了這一特殊群體的健康。特別是工作超時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普遍工作現象,長時間加班無休息日的工作等違反生理規律的勞動極易導致病理性疲勞,若不及時治療必然降低人體免疫功能,誘發或加重各類疾病的發生。
新技術的采用加大了知識分子的工作負擔。與幾十年前的想象恰恰相反,人們以為未來的技術進步會讓自己生活在一個悠閑、舒適的世界里,然而電腦和其他科技產品的出現,卻加大了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的工作負擔。隨著自由時間一點一點地被擠壓,不少知識分子不知不覺地患上一種“緊張癥”,出現“過勞死” 的幾率大為增加。
心理因素對知識分子的生理狀態、行為方式也有著重要影響。近年來威脅知識分子生命安全的“過勞死”現象,主要與這一群體普遍存在的焦慮心理和挫折心理有關。
不科學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因素。為什么知識分子英年早逝悲劇頻頻上演?除了遺傳、環境、社會壓力等因素外,生活方式是否科學極為重要。醫療保健研究表明,睡眠規律紊亂、休息和閑暇時間很少或沒有、飲食習慣多變、家庭生活不穩定等因素會導致疲勞淤積,嚴重的可能導致“過勞死”。有關資料顯示,吸煙、酗酒、缺乏鍛煉、高脂和高膽固醇飲食、肥胖、緊張和濫用藥物等行為或接觸化學毒物等都會引起嚴重的健康問題和早死。知識分子群體,因為工作關系,容易忽視科學生活,熬夜加班、飲食不規律等都是潛在的健康“殺手”。
狙擊“過勞死”,我們如何應對?
很多國家將“過勞死”作為一種工傷。因此,我國也應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勞動法》等法律法規,并盡快出臺相應措施,防止高強度的勞動對人造成傷害。目前,我國法定職業病有115種,但“過勞死”不在其中。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表示,在當前“過勞死”進入立法程序尚有困難的情況下,應當多提醒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單位,從精神和物質上進一步照顧好中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
長期以來,我國的健康教育比較落后,不重視健康教育,尤其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廣大國民的保健意識也十分淡薄,甚至缺乏必要的保健常識。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和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這對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國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人們的健康保健意識已刻不容緩。
專家指出,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也很重要。用人單位應尊重員工的休息權,采用科學的工作方法,合理安排員工的工作時間、工作量,不要超過員工的正常承受能力;落實帶薪休假制度;職能部門應加強監管,嚴禁損害員工利益的行為發生。員工也要真正懂得并努力踐行勞逸結合之道,合理協調工作與生活、學習、娛樂之間的關系,真正實現“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防止“過勞死”,關鍵靠自己。作為人才強國中堅力量的中青年知識分子,更要有良好的健康意識和行為導向,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長期處于疲勞狀態,不僅降低工作效率,還會誘發疾病。此外,加強體育鍛煉,保持心情舒暢,也是知識分子們必須花時間研究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