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囊炎是現代醫學的病名,中醫歷史文獻中無此病名。但關于本病臨床特征的描述,歷代文獻不乏記載。因其排出的精液為紅色,故中醫稱之為血精。如隋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虛勞精血出候》云:“此勞傷腎氣故也。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虛勞則生七傷六極,氣血俱損,腎室偏虛,不能藏精,故精血俱出也。”明代醫家張景岳《景岳全書·血證》曰:“精道之血必自精宮血海而出于命門。蓋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凡勞傷五臟,或五志化火,致氣沖任動血者,多以精道而出。”為了明確病位還指出:“病在小腸者,必從溺出;病在命門者,必從精出。凡于小腹精泄處覺有酸痛而出者,即是命門之病也。”為了強調腎在本病發病過程中的重要性,明代醫家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指出:“少年天癸未至,強力行房,所泄半精半血,少年施泄無度,亦多精血雜出。”
綜合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結合本病的臨床特點,分析其成因與下列因素有關:
(1)房事不節:因房勞過度傷腎,腎陰虧耗,陰虛火旺,擾及精室則出現血精。或素體陰虛,陰虛則虛火內生,加之欲火旺盛,則精室血絡受損,血隨精流,故導致血精。
(2) 瘀血內阻:由于外傷傷及陰部,瘀血內停;或因情志不暢,氣機郁滯;或濕熱之邪傷及血絡。瘀血停滯精室,傷及血脈故精血暗紅而出,常伴有較明確的會陰部疼痛。
(3)飲食所傷:因過食辛辣、肥甘厚味,或酗酒過度,則致濕熱內生,濕熱下注精室,傷血絡,故血隨精出而成。或因食辛辣香燥傷陰,陰虛火旺,擾亂精室而成。
(4)七情所傷:因七情所傷,化火傷陰,陰虛火旺,精室受擾,則精血并出。或思慮傷脾,脾弱氣虛,腎失后天之充養,則脾腎氣虛不能攝血,則精血俱出而成。
關于精囊炎的病因,中醫認為以腎虛為發病之關鍵,尤其是腎陰虛更為常見,故從治法上以補腎、滋腎清火為本病的基本法則。常用的方劑有知柏地黃丸(湯)加減、歸脾湯加減及桃紅四物湯加減等。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