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深夜三點。正在攻讀博士的王京照例看著電視臺一檔介紹富豪生活的記錄節目。這檔節目的主角,有俄羅斯靠采鉆石發家的真正的鉆石王老五,也有因發明肚子減肥器而暴富的英國發明家。而這天夜里,王京看到了自己富裕國人的身影。
日本電視臺跟蹤拍攝了上海富人太太的日常生活。王京看到,幾個富太太一起去國際頂尖奢侈品牌店購物。一位太太看中了一條大紅色、標價5萬的裙子,試穿后并不合身,不過她還是買了,要求店家修改,過幾天再來取,逛完街后到家中采訪,女主人的宅邸從電視上看十分豪華,日本電視臺的記者請她展示一下自己喜歡的東西,女主人一下拿出了十多只價值百萬以上的歐洲名表,齊齊陳列在高級絲絨中,王京印象深刻的是女主人看著名表的表情,“眼光特別貪婪!”
而同樣的奢侈故事,由于各種考慮,在中國很少能直接面對鏡頭,但奢侈之極致仍然在圈子里廣泛流傳。北京一位地產大亨的夫人李若(化名)認為自己不算奢侈的人 家里最奢薜畝韃還且惶準壑?2萬元的歐洲品牌的音響,但她不諱言自己的朋友圈里有這樣一批奢侈品的忠實擁戴者。她告訴記者,自己有一個從事地產的朋友,喜歡買吉普車,原來開“路虎”,后來覺得不喜歡了,又買了輛“悍馬”,價格在200萬元左右;而一個做生意的商人,買了一輛世界上最大的吉普車,車上面可以開party,也是價值百萬;也有人喜歡賽馬,一家連鎖牙科診所的老板,自己有個馬場,侍弄著六七匹賽馬,每匹馬都在兩萬美金以上。
李若還說,她的一個北京做地產的朋友,投入5000萬元左右,在北京郊區圈了片地,蓋了一棟豪宅。除了自己周末休閑住的房間以外還有十幾個客房,28個工人為其服務,光每個月的電費就要5萬。李若告訴記者,朋友蓋這個房子用來“待客公關”。
奢侈流抵達“新大陸”
“中國已經成為了目前全球奢侈品消費增長最快的地區”,法國精品行業聯合會中國榮譽執行代表劉釗告訴記者。該組織代表了迪奧、夏奈爾等世界上最頂級的奢侈品品牌,考慮到奢侈品在中國傳統中的負面含義,該組織的中文譯名用“精品”取代了“奢侈品”,但其目標卻是不斷縮短法國奢侈品與中國大眾的距離。
越來越多的奢侈品牌搶先一步,加快了在中國市場圈地的步伐,目前幾乎所有的世界頂級品牌都在中國設有分店,甚至涌現出一些旗艦店。對于在歐洲銷售日頹的古老奢侈品牌而言,中國幾乎是一片新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城市競爭力的朱才斌博士對媒體表示,中國的奢侈品市場是20億美元,這個數字不算大,但上升幅度卻是全球之最。
高級鐘表、珠寶制造商卡地亞,自1992年開始在中國經營,目前已有3家精品店,30余個銷售點。而據瑞士手表行業聯合會調查,中國有高級名表消費客戶群300萬至500萬人左右,現在是瑞士的第十大出口國。貝納通、polo等品牌的分銷商“迪生創建”主席潘迪生甚至向媒體表示,隨著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奢侈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一些實力相對較弱的國際知名品牌可以將目光瞄準重慶、哈爾濱等城市。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評論說:“全球各大奢侈品公司都希望能利用過去10年里在中國小規模、試探性的投資,在現階段迅速擴張。”高盛銀行倫敦總部的分析師雅克·弗蘭克·道辛認為,“中國奢侈品市場將在未來10年內成為發展最快的一個市場,到那時,中國的奢侈品市場將位居世界第二,并擁有全球最大的客戶群。”
奢侈:淺嘗難止
Sarah Easley是紐約著名奢侈品百貨公司的合伙人,她喜歡將奢侈品比喻成為一個蘋果:“如果你已經嘗過了這個‘蘋果’的滋味,再想不吃它恐怕就異常困難”。
法國精品行業聯合會榮譽執行代表劉釗剛剛組織了一批中國時尚媒體的記者,專程赴法國采訪旗下奢侈品大牌的CEO,目的就是讓這些源自法國的奢侈品牌及奢侈文化在中國落地生根。
高級時尚雜志《時尚芭莎》主編蘇芒參與了這次法蘭西奢侈之旅。她曾經在自己的雜志上為時尚女性們探討了“奢侈成本學”,對“一件衣服是否單單掛著就已能散發誘人的魅力?是否僅從縫線的褶邊里就能感到優雅?是否能憑每個金色接口的針腳痕跡獲得青睞?紐扣又是否由珠寶公司制作?”感到疑惑。而在法國之行后,蘇芒有了法國式的見解,“奢侈品的精神價值超過了使用價值”。蘇芒不諱言,渴望奢侈是人性的一種本能。
今年70歲的黃石山老人對奢侈品早已經不陌生。他出生在浙江一個沿海的富裕縣城,祖傳下來的家底豐厚,曾經有橘子園、酒廠及店鋪。解放后公司合營,可以領取股息,在一塊上海表都很希罕的上個世紀50年代,黃石山曾經花好幾百元購買了歐米茄表,胸前還插著名貴的派克金筆。改革開放后,黃石山開始做生意,80年代初,購買了全城第一臺日本產的夏普彩電,那也是當時了不得的奢侈品。但此后,享用奢侈品就不再是黃石山老人在當地的專利,富裕的人越來越多,源自西方的奢侈品在江浙沿海也漸漸比較常見了,如今的他轉而致力于收集中國紅木古董家具,升級著自己的奢侈體驗。
“奢侈以前為資本家服務,現在為資本者服務。”中國品牌戰略協會秘書長楊清山認為,像黃石山那樣,從小有機會對奢侈品耳濡目染的人畢竟不多,改革開放才是一個真正的分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為更多的人打開了奢侈消費的大門。
奢侈相對論
“在美國,窮人的房子里有浴室和洗手間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這種美國式的生活必需對世界上其他國家數十億計的人口來說則是無可企及的奢侈。”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思托夫斯基曾試圖用基本生活的考量標準來區分奢侈與生活必需品的區別。
奢侈是相對的,中國品牌戰略協會秘書長楊清山表示,在東西差距、貧富分化明顯的現代中國,奢侈的標準千差萬別。富豪們追求游艇、汽車,大學生享受一盒哈根達斯冰淇淋,工薪階層使用一瓶夏奈爾香水,奢侈對每個人來說,就是一種夢想和快樂。
楊清山介紹,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只要看看當地有沒有麥當勞和肯德基,就知道當地奢侈消費的水準如何。1996年,楊清山去四川達縣采訪,當地人覺得最奢侈的事情是吃一頓匹薩。
南方農村來的小賴在北京城里做小時工,她最奢侈的愿望是能夠每月多賺一百塊錢,能夠多租一間房子,把老母親接過來,如今,一家四口只租了一間平房,屋里轉不開身。她在民工子弟學校上小學的女兒則奢侈地希望媽媽能夠給她買一件新衣服。
“我們對奢侈的概念也有誤區。”楊清山說,在考慮到奢侈的經濟相對性的同時,也要糾偏,過去所受的教育將奢侈生活和樸素生活截然對立起來。奢侈品消費不等同于奢侈生活。楊清山說,中國也完全可以創造自己的奢侈品,比如茅臺,唐裝,這些代表著獨一無二的中國特色的精品。奢侈品的創造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楊清山說。
奢望最初的樸素
“奢侈”,源于拉丁詞Luxus,原意指“極強的繁殖力”,但其含義后來演變為浪費,無節制,甚至放蕩。奢侈的含義是由不同社會、社會結構、社會文化內涵以及經濟條件所決定的。20世紀初出版的《奢侈與資本主義》的作者,德國經濟學家桑巴特把奢侈分為量與質的差別。數量方面的奢侈與揮霍同義,比如,讓一百個仆人去干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工作,或者同時擦亮3根火柴點1支雪茄這類行為;而質量方面的奢侈就是使用優質產品,由此而產生的奢侈品概念以“精制品”為典型,即對產品進行普通用途的加工之外的任何再加工。通常,精制的對象既包括原材料也包括產品外觀。
不過這個傳統的奢侈定義正隨著新經濟的崛起徹底打破。如果說舊式奢侈是對稀有原料的消耗,那么新式奢侈則是用智慧和知識來對待和使用各種原材料,更講究創造性,并彰顯個性。
新奢侈最典型的代表莫過于波波族,盡顯精英而清高的本色,比如:他們也買雞腿,只是他們買的是自由放養的雞的腿,這些雞生前所受的待遇比伊麗莎白·泰勒在美容院所受的待遇還要高;他們也買土豆,但不是愛達荷州的土豆,而是產自法國北部的某塊土地上的特殊小土豆。
“未來的奢侈將告別非必需品,而追逐必需品。在消費瘋狂增長的影響下,緊俏的、稀有的、昂貴的及受青睞的將不再是高速汽車、金表、成箱的香檳和香水等大街上隨處可見的東西,而是像寧靜的時光、足夠的水和空氣等基本條件。”作家兼新聞工作者漢斯·馬格奴斯·恩森貝格在德國《明鏡》周刊撰文論述新奢侈的未來走向,他把未來的奢侈品定義為時間、注意力、空間、閑適、環境、安全。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則報道表明,時間已經成為了越來越貴的奢侈品,充足的睡眠消費成為了倫敦商界的最新身份標志。有影響的商界人士允許自己夜里早上床睡覺,而關愛自己的人,每天要保持8小時睡眠。美國商業奇才,亞馬遜網的總裁杰夫.貝佐斯就是這種新奢侈的擁戴者,他每天也至少睡8小時。
未來的奢侈消費將是這么一撥人:他們總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能自己決定做什么或者做多少,什么時候做,在什么地方做。
注意力也是緊俏商品。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注意力已經所剩無幾 誰能擺脫這些事情,毅然決然讓電視頻道的聒噪停止,才可能自己來決定什么值得真正去關注。
擁堵對于空間經濟猶如日程表對于時間經濟。今天,當一個房間空下來,它才顯得奢侈。
閑適也是一種越來越難滿足的基本需要。要想逃避無處不在的喧囂,必須要費錢費力才能夠辦到。
環境,能呼吸到不嗆人的未經污染的空氣,喝到沒有異味的水并非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從無數空調里出來的空氣是經過過濾和冷卻的,可這算是環境嗎?法國礦泉水運到世界最偏僻的地方,這樣就真實和自然嗎?
安全,可能是所有生活用品中最麻煩的一個。在安全不能夠得到百分之百的保障的情況下,個人需求猛增,價格瘋漲……看看富人區,你立刻就會知道,將來奢侈不會帶給你百分之百的快樂。因為想把自己置于安全之中的特權階層,不但把別人隔離在安全之外,而且也把自己禁錮在安全之中。
人們追尋物質奢華的過程,其實轉了一個大圈。終有一天,奢迷心竅的人們會發現,那些丟掉的樸素,才是自己最需要的而已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