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專題推薦: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便血是很多人都會出現的現象,給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一定影響,那么,什么是便血呢?下面就讓康網小編來介紹一下吧。
什么是便血?
血液從肛門排出,糞便顏色呈鮮紅、暗紅或柏油樣(黑便),或者大便顏色正常、糞便隱血試驗時呈陽性均稱為便血。
常見于以下幾種疾病:
1、痔瘡便血:其便血發生在排便過程中或便后,血色鮮紅,血與糞便不混合。
2、肛裂便血:其血色鮮紅,滴出或手紙擦拭可見,新鮮肛裂便后有肛門劇烈疼痛。
3、消化道疾病便血:大便呈柏油狀或呈黑紅色,出血部位多在上消化道;如果血色純紅,則多是下消化道疾病出血。
4、直腸惡變便血:其便血呈鮮紅色,滴狀附于大便表面;晚期伴有肛門直腸下墜和全身消瘦,大便次數增加,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5、腸息肉:其血色鮮紅,無痛,血與大便不混合。潰瘍性結腸炎、痢疾多半混有黏液或呈膿血便,并伴有下腹痛、發熱、便頻等癥狀。
6、全身性疾病便血:如白血病、血友病、尿毒癥以及某些少見的傳染病,便血的同時,會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出血現象。
二、便血的分型
1.鮮血便
多為急性(即時)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時間就經肛門隨糞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觀類似外傷出血,顏色鮮紅或紫紅、暗紅,時間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塊。常于以下疾病:
(1)痔瘡 各期內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為糞便附有鮮血或便后滴血。外痔一般無大便出血。
(2)腸息肉 為無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時出血,排便結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與糞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數量多,也可與糞便相混。
(3)直腸脫垂 久病后可有排便時出血。
(4)肛裂 便血,出血方式為糞便表面一側附有血跡,不與糞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
2.膿血/黏液血便
即排出的糞便中既有膿(黏)液,也有血液。膿(黏)液血便往往見于直腸或結腸內的腫瘤及炎癥。常見以下疾病:
(1)直腸癌 血色較新鮮或暗紅色,糞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黏液、糞便三者相混。
(2)結腸癌 隨病程延長逐漸出現大便出血,多為含有膿液或黏液的血便,血色較暗。
(3)潰瘍性結腸炎 黏液便或膿血便,同時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4)腸道感染性疾病 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腸病等。
3.黑便
又稱為柏油便,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如果出血量較少,且出血速度較慢,血液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排出的糞便即為黑色;若出血量較多,在腸內停留時間較短,則排出的血液呈暗紅色;出血量特別大,而且很快排出時也可呈鮮紅色。
4.隱血便
小量(微量)消化道出血不會引起糞便顏色改變,僅在糞便隱血試驗時呈陽性,稱為隱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發生隱血便,常見潰瘍、炎癥及腫瘤。便隱血試驗可檢測糞便中的少量(微量)血液成分。腸息肉(癌)的早期糞便隱血可呈現陽性,定期進行糞便隱血檢測是結直腸腫瘤篩查(初篩)的重要途徑。
5.伴隨癥狀
(1)肛門及肛周病變 便血鮮紅,肛門疼痛難忍,或腫脹有痔核,或伴有肛裂。
(2)上消化道疾病 嘔血一般都伴有黑便,出血量大、速度快時可以有血便。
(3)下消化道疾病 根據出血的原發病不同,伴隨癥狀表現不一。
擴展閱讀:怎樣有效預防便血?
1、適當的運動,尤其是要經常做提肛運動,它對于肛門部位的血液循環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2、飲食方面,盡量清淡些,不要吃刺激性的不容易被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鮮果蔬,以保證腸道的順暢。另外,多喝開水促進腸道的蠕動,很好可以每天早上和一杯蜂蜜水。
3、改善便秘的情況,大便干燥者平時可以通過飲食來調節便秘的情況,不要自己胡亂的吃些瀉藥,專家提醒患者,長期服用藥物會對藥物產生依賴性,不但不能減輕癥狀,甚至可能會導致便秘加重的情況。
4、養成沒有按時排便的好習慣對于便血的預防有著很好的效果,就算是沒有大便也要定時去廁所,每次大便時間不要過久,控制在五分鐘以內。
5、保持肛門周圍的清潔也很重要,很好在便后坐浴熏蒸,可以有效的預防便血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