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孕前檢查 生男生女 |
![]() |
孕期保健 | 懷孕中期 懷孕晚期 | 分 娩 期 |
![]() |
產后恢復 營養飲食 |
![]() |
護理保健 母乳喂養 |
![]() |
1-3月寶寶 | 4-6月大寶寶 7-9月寶寶 | 10-12月寶寶 |
![]() |
1-2歲寶寶 2-3歲寶寶 |
![]() |
學齡前 少 兒 |
1 懂得孩子才能幫助孩子
人這種動物有個奇怪的特征,自己成長的過程和成長的規律,自己并不能很透徹地了解到,尤其是0~6歲這一段。人更不能在經歷過這一段之后深刻地理解到自己經歷了一些怎樣的過程,才成長成今天這個樣子。所以,當成人回過頭來再去養育自己的孩子時,不是沿襲自己父母的方式就是重新學習其他更好的方式。無論用什么樣的方式,有一點是我們必須要做的,那就是理解孩子,只有理解了孩子才知道怎樣去養育他們。
爬臺階的小男孩
有個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有天她去銀川光明廣場散步,看見一位年輕的父親抱著一個差不多一歲多點的小男孩,走到人民會堂臺階下面的時候,那位父親把孩子放下準備休息一會兒,男孩就順著臺階往上爬。每爬一個臺階都特別費勁,吭哧老半天才爬完一階。他的父親開始的時候還站在旁邊看著,爬了兩階他就受不了了,抱起孩子噌噌幾步走到最高處。這一下孩子不干了,又哭又打的。那個父親不知道怎么回事,很煩的樣子,罵:臭小子,你不是要上嗎?我把你抱上來你還哭?哭個啥嘛!
我的朋友就過去,對那個當父親的說:你把孩子抱下去,讓他重新爬,他就不哭了。那人一臉不相信的樣子,但是孩子在哭,沒辦法,只好照著做了,當他把孩子抱到臺階下面,孩子立刻止住了哭聲,重新爬臺階。他很吃驚,問:怪了,你是咋知道的?
“咋知道的?”這句話,可以說代表了現今許多家長的教育狀態。人有著自己的生長規律,但是許多成人大都只知道人的生理成長規律,不知道心理成長規律,上面那個父親就是這樣。
他不知道他的孩子正好到了腿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終于發現他有兩條腿可以使用,便不斷地用他的腿感知世界。要是成人不知道這些,阻止這樣的探索,孩子就會哭叫。要是經常阻止,不但使他的潛能發展受到影響,還會造成心理問題。這個時期的孩子最喜歡哪兒不平往哪兒走,平平的馬路他不走,專挑疙疙瘩瘩、坑坑洼洼的地方走。因為越是這樣的地方,越能使他感覺到腿的存在。
“望子成龍”的觀念在一些人中間可以說根深蒂固,超值期待、犧牲精神、專制武斷都是舉世罕見的。然而無情的事實是,大多數孩子都不能實現家長的期待,讓他們深感失望。
背后的軍團
為什么會這樣呢?有人指出,這是因為大多數家長把教育理解成了“多學東西”,“多學實惠的東西”,認為教育就是培養孩子的多種技能。英國人講培養一個紳士要經歷三代,指的就是人文素質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國人也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內心深處是不是真的這樣認為?要是真的這樣認為,就不會有那樣多備受折磨的孩子了,人才也不會像現在這樣稀少。
比如像數學、物理、化學的奧林匹克競賽,中國的孩子要比其他國家的孩子強得多,有的先進國家孩子的成績在全世界排在三十幾位,咱們的孩子的成績經常占到前列�?墒悄眠^獎之后,這些孩子大多沒在他們拿獎的領域里有所建樹,甚至有的一輩子都不愿意再接觸那個拿獎的領域。有一個在中國做了十幾年的外國老師說:他們國家的父母一般不喜歡為了去拿獎讓孩子付出那么大的代價,而且他們的孩子也不會那樣聽父母的話。有些國家的孩子盡管知識積累得不如我們的孩子多,但他們身心健康,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有一則故事講,在國內念到四年級的一個小學生,爸爸媽媽都在美國,由于學習的壓力使孩子養成了啃手指頭的毛病,10個手指頭蓋啃得發灰發白,參差不齊。在學習上爺爺奶奶擔心他跟不上,經常會跟他發生沖突,使得孩子養成了暴飲暴食的習慣,造成孩子消化不良,經常放屁�?惺种割^和放屁的問題又重新給孩子帶來了災難,老師經常以為他故意搗亂。在課堂上批評他,或下課后叫到辦公室,長篇大論地進行教育。爺爺奶奶看這孩子這樣生活實在心疼,就請求孩子的爸爸媽媽把孩子帶到美國去。一到那里發現他與所有從國內去的孩子一樣,他的功課遠遠超過了美國的孩子,自然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佩服。一堂語文課先是分開小組去討論課文,再去閱讀老師指定的與這篇課文能形成比較的其他文學作品,然后再將課本上的課文改編成劇本,分小組去演出。這樣的課堂對于要老老實實坐在桌子后只聽老師口若懸河的課堂能讓孩子覺得幸福得多。而且在課堂上,孩子們回答問題不是只回答他們會的,他們不會的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回答。這些想法盡管與老師的想法完全不同,卻得到了老師的贊揚。有一天,班里在演戲時,男孩那戴在手上的手套被摘掉了,老師看到了男孩被啃得不像樣的手指,立刻非常嚴肅地把孩子叫到辦公室詢問家里人的情緒狀況,并在當天就給孩子的爸爸媽媽打電話要求家訪。
我們看到美國老師所關注的內容與我們中國老師所關注的內容完全不同。我們大多數老師是在孩子成績下降時會有這樣的表現,而孩子這些細節性的情況老師卻無心去注意,更不會這樣興師動眾。從這件事情里我們看到兩國的教育目的是不同的。后來聽說這個孩子偶爾在課堂上憋不住放了幾次屁,老師馬上跟家長又聯系一次,竟然組織了醫生包括心理醫生等各方面的人一起到孩子家里去,對孩子好一頓安慰。他們背著孩子告訴孩子的父母,孩子這樣在公眾場合放屁會造成自卑感,一定要找到原因幫孩子把這個問題解決掉。過了不久,孩子的爺爺奶奶在電腦前的可視鏡頭上,看到男孩子帶著燦爛的笑容將兩只美麗的手掌伸給爺爺奶奶看。爺爺奶奶長噓了一口氣,他們的孩子回到國內可能考試再也趕不上同齡的伙伴,但是他再也不啃手指頭,再也不隨便放屁了。這說明他身心健康,這讓老人非常欣慰。
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我們首先應該給我們孩子的是什么?我們孩子將要成長為什么樣子?他們成為什么樣子是不是我們能夠把握得了的?
不要讓你的目光成為鐮刀
有一次,放學的時候,有位滿臉怒容的媽媽拉著孩子從我的面前經過,我看見孩子一副很悲傷的樣子,就叫住母子倆,問出了什么事。媽媽說:太不爭氣了,畫的什么東西嘛!我接過那幅畫在掛盤上面的畫,不覺倒吸一口涼氣:天啊,這幅畫,稱之為杰作也不過分,就像是出自大師馬蒂斯之手。我問孩子:給老師說說,你畫的是什么?孩子哭著說:大怪魚。
我問那位媽媽:你認為哪兒不好?她說:還哪兒不好!哪兒都不好!他說畫的是魚,他要不說誰能認出是魚呢?
我說你受沒受過繪畫方面的培養?她搖搖頭。我說研究沒研究過教育?知不知道怎樣才能培養出孩子的創造能力,以及什么才是創造能力?她說沒有。我笑了。我說既然對這些方面都一無所知,你怎么能這樣肯定地說“這是好的”、“那不是好的”呢?你孩子這幅畫,他的本意是要創造出一條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誰也沒有見過的大怪魚,現在他確實達到了這個目的,你卻因為不認識反而指責他。我們說這張畫畫得成功,不就是因為這條魚讓我們所有的人都認不出來是不是?可這卻成了你說它不好的理由。再說,即便孩子畫的什么也不是,僅靠色彩方面的卓越表現,也能算很好的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