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避免親子沖突
幼兒園放學后,媽媽帶Lucia到小區的公園玩。媽媽在一邊和Lucia同班同學的一位家長聊著天,Lucia則興高采烈地和小朋友們跑著、跳著,一會玩蕩秋千,一會玩滑滑梯,一會玩抓迷…">
![]() |
|
![]() |
![]() |
孕前檢查 生男生女 |
![]() |
孕期保健 | 懷孕中期 懷孕晚期 | 分 娩 期 |
![]() |
產后恢復 營養飲食 |
![]() |
護理保健 母乳喂養 |
![]() |
1-3月寶寶 | 4-6月大寶寶 7-9月寶寶 | 10-12月寶寶 |
![]() |
1-2歲寶寶 2-3歲寶寶 |
![]() |
學齡前 少 兒 |
幼兒園放學后,媽媽帶Lucia到小區的公園玩。媽媽在一邊和Lucia同班同學的一位家長聊著天,Lucia則興高采烈地和小朋友們跑著、跳著,一會玩蕩秋千,一會玩滑滑梯,一會玩抓迷藏……半個多小時過去了,媽媽看到天色漸晚,就叫Lucia趕緊回家。Lucia正玩在興頭上,當然不愿意回去。媽媽看到Lucia不聽自己的話,十分不高興,就想硬拉著Lucia的手回家,Lucia眼淚馬上就掉了下來。這時,另一位小朋友的媽媽對Lucia的媽媽悄悄說:“讓她們多玩兩分鐘吧。”接著,這位媽媽蹲下來對Lucia和她的女伴說:“給你們再玩兩分鐘,現在是5點30分,我們5點32分就回家。”媽媽一邊說著,一邊把表給兩個小朋友看。兩個小孩互相望了望,然后說:“再給我們玩3分鐘。”媽媽說:“好!再過3分鐘我們就都回家。”……
許多父母對Lucia的媽媽所遇到的類似的親子沖突并不陌生。那么,這種親子沖突是如何產生的?又如何預防或解決呢?
親子沖突的根本原因在于親子之間的相互期望不同步。例如,Lucia的母親期望孩子一聽到“回家”的指令,就停下游戲的腳步,然后跟著媽媽回家。而Lucia在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則期望能再和小朋友玩一會。由于游戲過程中“心理慣性”的作用,家長如果要孩子突然停下游戲,并將注意力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孩子通常無法做到。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給孩子注意力的轉移一個“緩沖期”,讓孩子對將要發生的事情有產生一個可以接受的“心理預期”。所謂“心理預期”,就是讓孩子知道一件活動接下來的時間需要做什么。有了這樣的“心理預期”,就可以從根本上避免親子之間在相互期望上的矛盾。
親子之間的溝通和協商是“心理預期”產生的基礎,也是預防和解決由相互期望的差異造成親子沖突的主要方法。例如,如果媽媽和Lucia之間達成了“再玩3分鐘”就回家這樣的“協議”,那么,雙方的期望都一致了。Lucia對3分鐘后媽媽叫她回家已經有了明確的心理預期,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就不會再出現“再玩會,不愿意回家的期望”。
父母在類似情境中的親子溝通過程中,應該處于主動引導的地位,根據自己對孩子的了解,對于孩子可能出現的期望要有一定的預見性,由此引導孩子形成合理的“心理預期”。例如,不少家長帶孩子逛商店時,都會遇到孩子吵著要買玩具的情形。根據這種經驗,家長如果帶孩子逛商店時,只是想給孩子買衣服,但不準備給孩子買玩具,就必須事先和孩子約定:“我們今天去商店只是給寶寶買件衣服。如果你喜歡玩具,只能去看看,但先說好不能買。”孩子同意后再帶孩子去商店時,孩子心里已經有了“爸爸媽媽只會讓我看玩具,但不會給我買玩具”的心理預期,這樣,就可以避免商店中親子沖突情景的重演。
在現實的教育過程中,也可能出現孩子雖然已經與父母達成“協議”,有了一定的“心理預期”,但依然想要試圖改變這種“預期”的心理。例如,“3分鐘”過后,有些孩子可能還會提出“再玩3分鐘”。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一定要堅持原先雙方的約定,隨意“屈服于”孩子的哀求,會讓孩子產生支配家長的“心理預期”,這樣,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不僅失去了主動權,而且,也不利于養成孩子誠信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