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許多發達國家如美、日、法、俄等國家的產科醫師,在研究胎兒醫學的基礎上,使用B超、胎兒鏡、腦電圖等先進科學儀器的檢查,證實懷孕24周后的胎兒有聽覺功能,并用實驗的方法發現出生后的嬰兒,…">
![]() |
|
![]() |
![]() |
孕前檢查 生男生女 |
![]() |
孕期保健 | 懷孕中期 懷孕晚期 | 分 娩 期 |
![]() |
產后恢復 營養飲食 |
![]() |
護理保健 母乳喂養 |
![]() |
1-3月寶寶 | 4-6月大寶寶 7-9月寶寶 | 10-12月寶寶 |
![]() |
1-2歲寶寶 2-3歲寶寶 |
![]() |
學齡前 少 兒 |
近20年來,許多發達國家如美、日、法、俄等國家的產科醫師,在研究胎兒醫學的基礎上,使用B超、胎兒鏡、腦電圖等先進科學儀器的檢查,證實懷孕24周后的胎兒有聽覺功能,并用實驗的方法發現出生后的嬰兒,對宮內曾經聽慣的音樂有記憶的表現。例如,早在1985年,英國最高的科技專業期刊——《英國婦產科學雜志》92卷第777~779頁,就發表了一篇《胎兒能聽到聲音和學習嗎?》的醫學綜述。該文章通過回顧三十多篇發表過的相關醫學實驗報告,證實了懷孕24周后的胎兒確實能聽到傳入宮內的各種聲音,并且在出生后對在宮內多次聽到的音樂有再認的表現。
其實在我國,胎教這一名詞早已不是古代或國外某些人認為的是對胎兒的“教育”。 國家科委“八五”攻關 “胎教”科研課題的主持人劉澤倫,通過與北大醫院、人民醫院的產科和B超室的教授合作,從子宮內收錄外界傳入的音樂、機器噪聲,同時記錄胎兒的胎動、胎心率和呼吸相應的變化,有力地證明了胎兒不僅能聽到聲音,而且對舒緩輕柔的音樂有安逸的表現,對噪聲則表現出躁動不安。出生后的嬰兒聽到原先在子宮內聽慣了的音樂時,會停止哭泣而轉為安詳地入睡或進入安靜狀態。北京醫科大學劉斌教授,也認為“從第6個月起,胎兒就能夠聆聽著世界。能感受刺激,做出反應,并能分辨出不同的聲音,甚至能記憶學習。胎兒對聲音的敏感性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世界醫學結合大腦神經元和網絡發生、發展相關的科學研究,進一步確認給6個月以后的胎兒適宜的聲音刺激,能誘導聽覺神經通路的和大腦聽覺中樞的錐體細胞增長更多的樹突,更有利于建立更加豐富的大腦網絡,給出生后的智力開發奠定一個良好的大腦神經網絡的物質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在1991年出版的、由劉澤倫編著的《胎教的實用與科研》一書中,和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由劉澤倫編著的《胎兒大腦促進方案》一書中,都強調胎教決不是對胎兒的教育。因為胎兒沒有接受教育的條件,在宮內胎兒沒有形成條件反射的基礎。
所以“胎教”的科學本質和內涵,是從合理的膳食營養與豐富適宜的環境,對胎兒大腦的正常生長發育給予維護和促進,以便大腦網絡構建得更豐富。
回顧科學胎教,我國醫學界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從南到北就有許多醫科大學的基礎醫學教授和產科臨床主任醫師,在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獲得了不少肯定結果與優生效果。
例如,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宋偉炳教授、賈曉芳主任醫師,在1985年就對胎教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進行了研究。其結果證實:在聽覺功能和腦干聽覺通路上,進行音樂促進的嬰幼兒的神經功能發育,優于未接受過這種刺激的嬰幼兒。其后在1988年1月9日《北京科技報》4版上,發表了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婦產科主任醫師郎景和教授的《“胎教”大有可為》的文章等。
科學的胎教理念,特別是劉澤倫的“胎教不是教育,而是從營養和環境兩方面,維護和促進胎兒大腦生長發育”的科學胎教理念,十多年來已被許多產科醫生和普通家庭所接受。并且,在科學的胎教理論指導下,出生了許多體格健壯、智力超常的孩子。例如2004年9月17日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欄目中播出的“科學面對胎教”里的翟逸清、馬諾然兩個智力超常兒,就是這些為數眾多的胎教兒中的普通代表。
文/劉澤倫(中國優生優育協會胎教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