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專題推薦: 老年疾病 生活技巧 家居用品 裝修建材 家用電器 家庭藥箱 外出旅游 局部減肥 心理疾病 眼眉整形 水果健康 美食做法 食材大全 小吃做法 食療功效 飲食知識 |
我國古代不乏“節食”的論述。孔子主張“食勿求飽”;《管子》也記載:“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隋唐時代的醫學家孫思邈活到101歲。他在《千金要方》中寫道:“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梁代醫學家陶弘景在《養生延命錄》中說得十分明確:“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清代醫家石成金也指出,人們要想長壽,就必須“以食半飽法定自輔”。這些論述大多很正確,并且已被后世的科學實驗所證明。
著名營養學家與老年學家,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克萊德.麥卡教授做了一個有趣的動物實驗:將小白鼠分為甲乙兩組,兩組均保證必要的營養供應,但對甲組小鼠限制飲食,而對乙組小鼠不加限制,任其自由取食,結果乙組小鼠175天后骨骼就停止生長,而甲組小志300天-1000天后,骨骼還在緩慢地生長著。乙組小白鼠不到兩年半已全部死亡;而甲組鼠卻活了3-4年,且患病率也小得多,該實驗經過多次重復驗證,結果一致。這就是老年學研究中最驚人的“麥卡效應”。
當代著名老年學家羅斯用人類的近親——猴子,做了同樣的實驗。他們選擇了200只印度猴,對其中100只供應充分的糧食,不加任何限制;而對另100只則只供應7成的糧食。所用飼料中所含必要的營養素(如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相同,經觀察125種實驗指標,得出如下結論:吃七分飽的猴子,代謝速率下降,體溫相對較你菜益的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比“不限飲食”組高兩倍,血脂和血壓也比不限食組低一成左右,同時,其胰島素被利用的阻力較低,說明不易罹患糖尿病。
研究發現,降低飲食中的熱量,會降低身體的代謝速度,從而提高代謝效能;限制飲食能延緩機體免疫功能衰退, 降低自由基反應水平,從而減緩自由基對機體細胞的損傷。
飲食與機體熱量消耗有密切,這在動物表現十分明顯,攝食量大,體溫高,耗熱量多的鳥類普遍短命;而海水的溫度低,相對攝食量少,很多海生動物與近水的爬行動物是長壽的,梭魚可活200-250年,鯨魚可活300-400年,烏龜的的正常壽命為100-175歲;鱷魚為200-300歲,它們當中有的攝食一次可維持數天甚至數月,它們的壽命普遍較長。
人類也有類似的趨勢,吃得多,活動量大,心率快的人,一般不會長壽。美國波士頓流行病學家弗雷明.哈姆博士曾對5000余人連續40年作了跟蹤觀察,發現安靜狀態時心率超過80次/分的人與低于70次/分的人相比,死亡率高2.6倍。體溫降低可減慢心率,更重要的使代謝率下降。據研究,當體溫降到30攝氏度時,代謝率約降低一半,機體的氧消耗量約為正常時的50%。
科學家在研究生命本質時主發現,生物體都有其特定的生存能,此能一旦釋放完畢,生命即告結束,對動物心率與壽命關系研究顯示,好象8億次心跳是動物生命的極限,凡心臟跳夠8億次者,就會壽終正寢(因疾病或意外死亡者除外)。心率越快,壽命就越短。老鼠每分鐘心跳900次,兩年死亡;小燕子心跳更快,每分鐘1200次,只能活1年多;大象的心率為30次/分,活50年;烏龜的心率不足10次/分,可活150年,這也表明壽命與生物的代謝有著密切關系。
對世界各地人均壽命的觀察發現,居住在寒帶的人比居住在熱帶的人壽命長,挪威,瑞典,芬蘭諸國靠近北級,都以長壽著稱,而赤道炎熱地區的長壽者則極為罕見。
許多冷水浴與冬泳者都長壽,而一到冬天便嚴嚴實實地把自己包起來的人,不僅不長壽,還容易罹患一些疾病。
所有這些有關“節食”的論斷都告訴人閃,在保證基本營養的前提下,不要吃得過多,限制食物的熱量。由于脂肪產熱量是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的2倍多,所以宜選擇低脂肪飲食。生活環境宜涼爽而不宜過熱。另外,情緒平衡,靜坐,氣功等以靜為主的鍛煉,都能使體溫穩定,心跳緩慢,而有助于長壽,再者就要預防感染性疾病,避免發熱。
只要堅持恰當的節食,而不是忍饑挨餓地減肥,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