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亚洲综合在线观看-欧美颜射内射中出口爆在线-欧美艳星nikki激情办公室-欧美野外疯狂做受xxxx高潮-欧美夜夜骑-欧美夜夜夜

中華康網首頁
男性 健身 | 休閑 | 保健 | 疾病 | 愛好 | 品味
女性 美容 | 整形 | 減肥 | 職場 | 情感 | 育兒
健康 男科 | 婦科 | 疾病 | 外科 | 體檢 | 食療 | 心理
生活 家居 | 旅游 | 養生 | 急救 | 解夢 | 星座 | 美食
醫學藥學 | 健康資訊
中醫中藥 | 老人健康
生活健康 老年健康 生活家居 健康美食 心理健康 美體瘦身 整形美容 急救知識 運動健身
專題推薦: 老年疾病 生活技巧 家居用品 裝修建材 家用電器 家庭藥箱 外出旅游 局部減肥 心理疾病 眼眉整形 水果健康 美食做法 食材大全 小吃做法 食療功效 飲食知識
您的位置: 中華康網 >> 美麗人生 >> 存在主義與心理治療

存在主義與心理治療


www.sipix.com.cn  2011-6-5  中華康網    
核心提示:存在主義與心理治療 在心理治療領域中,存在主義運動最具意義的貢獻是,反對將治療認為是一套治療技術。相反的,存在主義將治療實務建立在是什么使男人和女人成為人類的了解上。存在主義運動代……

  在心理治療領域中,存在主義運動最具意義的貢獻是,反對將治療認為是一套治療技術。相反的,存在主義將治療實務建立在是什么使男人和女人成為人類的了解上。存在主義運動代表著對人的尊重,探索人類行為的各個層面,并主張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去了解人們。

  在歐洲,存在主義的傳統是強調人類存在的限制與悲劇面。存在哲學為存在治療取向打下基礎,把重點置于這個時代中的家庭或社會機構里感覺無意義的疏離的個人。協助當代人們探索孤獨感、疏離感及無意義感等現代生活的主題,是它的主要任務,特別是針對那些在生活中很難找到生命意義與目的以及那些無法認同自己的人(Holt,1986)。

  存在理論目前的重點,為那些孤獨且焦慮地存活于世的人,努力了解這些深層的人類經驗,并找出治療規則。(May&Yalom,1995)。

  存在主義的人性觀,部分的看法是,人類存在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經由我們的計劃不斷地再創造著自己。人類是處于一種持續在轉換、凝聚、演進,以及成形的狀態中。成為一個人的意義是指,我們不斷在發現與明白我們存在的意義。身為一個人,我們一直在向自己、別人和世界提出質疑;雖然我們所提出的特殊問題會隨著人生不同的發展階段而改變,但基本的主題不會改變。我們得出問題像“我是誰?我一直是誰?我能變成誰?我將去何處?”等等并沒有預先存在的設計,也沒有預先已選定好要給我們的意義(Fischer&Fischer,1983)。

  根據存在主義學派的理論,人類存在狀態的基本層面包括:

    1、自我察覺的能力。

    2、自由與責任。

    3、自我認同與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系。

    4、尋求意義、目的、價值和目標。

    5、焦慮是生活的一種現象。

    6、察覺死亡及不再存在。

    上述命題系摘錄自存在主義治療者在著作中的主題。

    命題一:自我察覺的能力

  我們之所以能夠做決定及反應,系因我們擁有自我察覺的能力。察覺能力愈強,自由的可能性也就愈大(見命題二),因為拓展我們的察覺能力,即能增進我們充分體驗生活的能力。我們察覺的命題包括: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無法擁有無限的時間去完成生活中想要做的一切事情。

    ★我們有采取行動或不行動的潛能;即使不行動,也是一種決定。

    ★由于我們選擇自己的行動,因此能創造出自己的部分命運。

    ★人生意義是我們尋求及創造成獨特目的之產物,并不會自動出現。

    ★基本上,存在的焦慮來自于我們的自由意識,它是我們生活里的重要部分;當我們對可行的抉擇增加察覺能力時,同時也就增加了對抉擇結果所應負的責任感。

    ★我們很難克服寂寞、無意義、空虛、內疚和孤獨。

    ★基本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但是我們也有和他人建立關系的機會。

  察覺的概念可說明如下:想象你正走在一條長廊上,兩邊有許多扇門。想象你能開啟某些門--全打開,打開一點點,或是讓它們開著。也許當你打開其中一扇門時,你會看到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可能是恐怖或丑陋的。但是,你也許會發現其中有房間充滿著美妙的事物。你可以和自己賭一賭,到底是關門還是開門。

  我們能夠選擇去拓展自己的意識或限制意識。由于自我察覺是大部分人類潛能的根源,因此使人類成長的根本就是決定去拓展它。下面謹列舉在咨詢過程中當事人拓展自我察覺的個人經驗:

    ★他們了解自己是如何以依賴帶來的安全感去交換自己做決定時所伴隨而來的焦慮。

    ★他們開始了解到,他們的自我認同是回應其他人對于他們的定義。

    ★換言之,過去他們一直著重于尋求別人的肯定與贊賞,而非求助于自我的肯定。

    ★他們領悟到自己在許多面仍受到過去經驗和決定的束縛,并了解自己可以做新的決定。

    ★他們了解雖無法改變生活中的某些事,但可以改變對這些事情的看法并作反應。

    ★因為從過去的經驗中,他們學習到如何重新塑造未來,因此他們知道自己并非注定要有一個和過去一樣的未來。

    ★他們認識到自己若過于擔憂死亡,就難以歡渡生命。

    ★他們能面對自己的限制,卻仍能感覺自己的價值,因為他們了解,并非完美無瑕才能感受價值。

    ★ 他們體會到目前生活的失敗在于自己太在意過去,計劃未來,或企圖在同一時間內做許多事。

  增強自我察覺是所有咨詢的目標,其中包括:對其他選擇、動機、影響個人的因素以及個人目標察覺等。治療者有義務使當事人了解,增強自我察覺必須付出代價。當某人的察覺能力愈來愈精進時,就會發現更難回到原狀。對于個人狀況無知可能會帶來滿足感,但部分的死亡感也會伴隨而來,然而,當一個人開啟內在世界的多扇門窗時,他們可以預期更多的掙扎與更能自我實現的潛能。

    命題二:自由與責任

  在存在主義文獻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主題,那就是人們能在可選擇的范圍內自由地做選擇,也因此人類在塑造自己的命運上有重大的影響力,即使我們無法選擇是否投入這個世界,但我們可以選擇生活的方式及成為何種人,因為這種基本自由存在的事實,我們便必須擔負起指導自己生活的責任;但是我們也可以編造借口來逃避這種事實,沙特(1971)所說的“不良信念”就是指這種不接受個人責任的不真誠現象。例如,“由于我被塑造成這樣,因此我對我所做的無能為力”或“我本來就是這樣,因為我在一個酗酒的家庭中長大”。根據沙特的觀點,我們不斷地面臨我們要成為怎樣的人的抉擇,一旦生命持續著,這種選擇便永不停息。

  我們必須為我們的生命、行動,以及不采取行動,負全部責任。沙特認為,我們天生自由,因此我們需要承諾(commitment)去為自己做選擇,罪惡感的存在就是察覺到逃避承諾,或者是察覺到自己決定不做選擇。這是當我們沒有真誠地生活時所體驗到的罪惡感,也是因為允許別人來界定我們或為我們做選擇所導致的結果。沙特說:“我們是自己的選擇。”當缺乏對個人生活責任的知覺,且消極地假設有因素控制我們的存在時,便會形成一種不真誠的存在模式。相反地,真誠的生活也意味著我們對自己的存在價值會進行真正的評估。

  對存在主義者而言,“自由”和“做人”具有一致性,自由與責任是一體的兩面。而就我們能創造自己的命運、生活環境和問題的意義而言,我們都是自己生活的創作者(Russell,1978)。如果承擔責任是改變的基本條件,則如果當事人拒絕承擔責任并頑固地把自己的問題歸咎給別人,那么在治療中將得不到任何幫助。

  弗朗克(1978)也把自由與責任串聯在一起。他建議:美國東海岸的自由女神像應加上一座西海岸的責任塑像來加以互補。而自由與責任的基本前提是:自由具有某種限制的束縛,因為我們并不是完全自由而不受任何限制的,但我們的自由也涵蓋著對這些限制的反抗。因此最終的目標是,這些情況都有會受到我們選擇的支配,而我們也須為此負責。

  存在主義將責任與個人所作的選擇聯結在一起,這在咨詢上的涵義是什么呢?存在主義治療者重視當事人應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治療者不贊同當事人將問題完全歸咎于他人,外在的力量或遺傳。若當事人不承認也不接受創造自己生活環境的責任,那么他們將毫無動力去促使自己從事個人的改變(May&Yalom,1995;Yalom,1980)。

  治療者會幫助當事人發現他們是如何逃避自己的責任并鼓勵他們學習運用自由,否則只會讓自己更無能更神經質地依賴治療者。治療者必須教會當事人明白地接受自己能做選擇的事實,即使他們已浪費太多生命去逃避事實。

  人們之所以尋求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大都源于自覺對生活失去控制。他們期待咨詢員能引導他們,提供忠告或給予“魔術般的治療”。治療者有兩項主要任務,其一是請當事人體會他們曾經用什么方法允許別人為他們作決定;其二是鼓勵當事人逐步邁向自由與獨立。當治療者鼓勵當事人探索比現在被限制住的存在方式更充實更美好的存在方式時,他可以提出“雖然你已經使用某種生活方式很久,但現在也已了解此種生活方式的代價,你愿意去創造新的方式嗎?”等問題。由于別人可能要求當事人依然沿用舊的生活方式,所以最初的改變能力必須來自當事人本身的意愿。

    命題三:追求自我認同與人際關系

  人們都有維護自己的獨特性和以自我為中心的需求,同時又有興趣走出自我的世界,與別人及大自然產生關系。每個人都希望發現自我--即追求(或創造)對自我的認同,但這并不是一種自動化的過程,而是需要勇氣。我們必須努力發展自己與別人的關系,以及奉獻自己并關懷他人,才能成為理性的人。許多存在主義作家討論到孤獨、無歸屬感及疏離,這些現象可視為個人與他人及大自然發展聯結關系時失敗的結果。

  問題是,大部分人通常會向外在世界中的重要他人尋問自己生命的方向、答案、信仰與價值,而卻不去信任自己。對于我們生活中的沖突,不從自己內心深處去探索癥結所在,反而為了別人的期望而出賣自己,導致我們變成別人思想的產物,與真正的自我背道而馳。

    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 be)

  我們必須鼓起勇氣來發掘自我核心,并學習如何利用內在力量來生活(Tillich,1952)。當事人最大的恐懼之一是,發現自己沒有重心、沒有自我、也沒有實體,有的只是他人期望的反應而已。例如,一位當事人就說過:“我的恐懼在于發現自己不存在,沒有自我。我發現自己只是個空殼子,內在空洞,如果把面具卸下,就一無所有了。”

  存在治療者會要求當事人強化“自己只是別人期望的總和”及“父母的影射或父母的替代者”之感覺。只要當事人有勇氣去認識:現在他們感受如何?打算終身如此嗎?有沒有其他出路?若發現自己什么人也不是,能另外創造一個自我嗎?何處著手呢?等恐懼感并將之訴諸于語言文字后,則情況將會好轉。我認為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一開始便要求當事人接受自己是“活在別人陰影中”的事實,并探索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

    孤獨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aloneness)

  存在主義主張人類部分的生活是體驗到孤獨感,但是他們也認為人們可從探視自己的內心及意識到分離的體驗中獲得力量。當我們感到不能依賴任何他人來肯定自我時,孤獨于是產生;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是單獨地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必須自行決定所要過的生活。如果自己無法忍受孤獨的時刻,那么又如何能期望他人因我們的相伴而產生充實的感受呢?在我們與別人建立穩固的關系以前,必須先行和自己建立此一關系。

  人的存在既是孤獨的個體,但同時又與他人相關的命題本身就有其矛盾性,但此一矛盾也說明了人的處境。企圖改變這種情境本身就是一項錯誤的選擇。總之,最終我們仍是孤獨的。

    關系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relatedness)

  人類依賴著與他人的關系。我們需要在他人的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希望別人在我們的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當我們忍受孤獨,并發掘自我內在的力量,那么我們與他人的關系便可建立在自我實現上,而非自我剝奪上。因為如果我們感覺自己受到剝奪,那么我們與他人的關系將只是一種寄生共存的關系,無法有更多的期望。

  協助當事人分辨“神經質地依附他人”和“在治療關系中雙方都能成長”兩者間的差異,也許就是治療的功能之一。治療者可以激發當事人去檢視他們從治療關系中獲得什么;他們如何去避免親密的接觸;他們如何防止彼此間有對等的立場;以及他們如何才能創造出具有治療性、健康、而且成熟的人際關系。

    認同的掙扎(struggling with our identity)

  我們對于終極孤獨(ultimate aloneness)的察覺,如同對死亡和自由的察覺,可能使我們恐慌。就如同許多人畏縮害怕不敢冒險去面對自由與負責一般,某些人則嘗試逃避接受他們的孤寂與疏離。發哈(Farha.1994)指出,因為我們害怕處理孤獨,因此有些人乃依循儀式般的行為型態,那些是我們在幼年時期粘貼在我們身上的意象或認同感。他說,有些人變得陷入奉行不渝的“行為”模式,而逃避自己“存在”的經驗。

  在部分的治療過程中,治療者須激發當事人去檢視他們如何失去自我認同,特別是如何讓別人為他設計生活,治療過程本身就常令當事人感到自我恐懼,尤其是當他們了解他們已放棄自由并交給別人時;而在治療關系中,他們則必須收回他們的自由,治療者將拒絕提供當事人簡單的解決方法或答案,反而會要求當事人在現實中自行去發掘自己的答案。

    命題四:追求意義

  追尋生命意義的價值感與目的是人類一個顯著的特性。在我的經驗中,尋求咨詢與治療的人,大多是在存在的問題上遭遇內心沖突,例如,“我為什么在這里?在此人生中我想要什么?我生命的目的是什么?我生命的意義來自何處?”

  存在主義治療提供一套概念性架構,來協助當事人探索其人生的意義。治療者可問當事人如下的問題:“你喜歡自己的人生方向嗎?你滿意現在的你及將要變成的你嗎?你會主動做任何事以接近理想的自我嗎?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嗎?如果你懷疑自己到底是誰、需要什么,你會做些什么事來澄清這些問題呢?”

揚棄舊價值觀的問題(the problem of discarding old values)

  治療的問題之一是,當事人可能是揚棄傳統價值觀(及被強制的價值觀)后,卻又找不到合適的價值體系加以替代。當當事人不再墨守那些沒有挑戰與未曾內化的舊價值觀,而面臨真空狀態時,治療應做些什么呢?或許治療歷程的任務,即是協助當事人創造一種基于他個人生活方式的價值體系,使他的生活方式與存在方式一致。

  治療者的任務就在于提供給當事人信心,相信對方必有能力去找到一套能內化的價值觀,并據以過著有意義的生活。他們無疑的會有一段掙扎期,并因缺乏明確的價值觀而感到焦慮。此時,治療者的信任與鼓勵會是一股重要的泉源。

無意義(meaninglessness)

  當當事人覺得他所生活的世界似乎了無意義時,他可能懷疑是否值得繼續努力或活下去面對人生必死的宿命,我們可能會問:“既然我們終究要死,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又有何意義呢?一旦死亡,我所作的一切也會隨之而被遺忘?死亡是必然的,我為什么還要為事情忙碌呢?”在我團體治療的個案中,有位當事人對個人的意義掌握得很真切,他說:“我覺得自己好像是一部書里的一頁,別人迅速翻過,也懶得去讀。”依據弗朗克(1978)的看法,諸如此類無意義的感覺,是現代生活中主要的存在式神經質癥。

  生活中的無意義性導致空虛和空洞,或是弗朗克所認為的“存在的虛無”。有時,當人們感受到生命虛無的桎梏時,他們會退縮,而不會努力去創造有目的之生活。因為生活沒有預先設定的設計,人們就面臨著為自己創造生命意義的任務。體驗到無意義感的問題,及為了有意義的生活而建立價值系統的問題,是咨詢過程中不容忽略的主題。

  另一個相關的概念是,存在主義治療者所謂的“存在的罪惡感”,這是一種“不完整”,或是體認到自己沒有達到原來的理想所造成的狀況。當一個人疏忽某些潛能時,便會產生這種存在的罪惡感。這種罪惡感并不是“病態”,也不是需要治療的病癥。相反地,存在主義治療者在探索這些狀況時,會去檢視當事人從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中可以學到什么;同時,也可以用來激發當事人挑戰生命的意義和方向。

創造新的意義(creating new meaning)

  意義治療法系協助個人去發現生命的意義。治療者的功能并非告訴當事人他們生命特殊的意義應該為何,而在于指出即使遭受苦難,他們亦能從中發現意義(Frankle,1978),這個觀點并不同于人們在存在主義哲學中所見到的悲觀色彩,它堅持去體驗人類的苦難(悲劇的、負面的生活層面),并轉變成人類的成就。弗朗克認為,人們可以面對痛苦,并可藉由個人堅忍地面對痛苦而轉變成人類的成就。他同時亦主張人們可以面對痛苦、罪惡、失望與死亡,而達到勝利。然而,我們無法直接尋找或取得意義。甚至矛盾的是,我們愈理性地追求生命的意義,就愈可能錯過它。葉倫(1980)和弗朗克基本上都同意這個觀點,如同快樂一樣,生命的意義必須以間接的方式去追尋。生命意義的探尋是“投入”(engagement)后的副產物,投入乃是我們愿意過著充滿創造、愛、工作和建設性的生活之一種承諾。

    命題五:焦慮是生存的一種狀態

  焦慮是生存的一種狀態,也是人生必須面對的一種情境,它源于個人追求生存并維持、肯定自我的存在。存在主義治療者認為若將正常的焦慮和神經質焦慮區別開來,焦慮將成為成長泉源。正常的焦慮是面對事物時迫切的反應,此種焦慮并不需要刻意抑制,并可視為改變的動機。相對地,神經質焦慮就不同了,它是無察覺性地而且容易讓人變得無能。然而,若我們缺少某些焦慮,生命將無法繼續。因此治療的任務并不在排除一般性焦慮,而是盡量去減少神經質焦慮,并使當事人愿意接受和挑戰生活中正常焦慮。如果沒有焦慮,我們就不能算是活著,也無法面對死亡(May&Yalom.1995)。

  存在的焦慮僅指具有建設性的一般性焦慮,它可以刺激成長,當我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自由,并明白接受或拒絕自由的結果時,便會體驗到焦慮。其實,當我們重建生活時,伴隨而來的焦慮,可以說是我們已準備進行自我改變的一種訊號。這種訊號極具建設性,因為它可以提醒我們,自己的情況不佳,需改變。如果我們能學習去傾聽這種微妙的焦慮訊息,我們將勇于采取必要的步驟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向。

  許多當事人為了要減低焦慮而尋求咨詢治療,雖然我們嘗試創造一種生命安全感的幻覺,協助自己適應未知的未來以逃避焦慮。但是,我們或多或少明白,當我們以為已經找到固定的安全感時,實在是自欺欺人。我們可以限制自己的生活以減低焦慮,但也因此而減少自己的選擇。然而,向新生活開放,意味著對焦慮的開放,當我們逃避焦慮時,必須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有勇氣面對自己焦慮的人,在信念上仍然存在著恐懼感。我相信愿意坦然面對焦慮的人,一定能夠從心理治療中獲益。那些急著逃避而讓自己處于安逸舒適生活的人,可能擁有短暫的松懈,但長久來看,他必會由于因循過去的生活方式,而再度經歷挫折。

  據羅洛梅(1981)指出,自由和焦慮是一體的兩面,伴隨著焦慮的出現,會產生新思想的興奮感。當我們運用自由,離開已知而進入未知的領域時,必定會體驗到焦慮。因為害怕,許多人會嘗試逃避陷入未知的領域。如羅洛梅所說:放棄我們的自由是唯一能不冒險而逃脫焦慮的方法。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可以有這么多創造性的想法,這是由于他們在靈感抵達意識層面之前,就已經被焦慮所阻擋(1981,p.191)。

  存在主義治療法的咨詢員會協助當事人,在生與死、成與敗、自由與責任,以及確定與懷疑等生存的矛盾之間,達成某種妥協。當人們認清他們必須面對痛苦與折磨、必須為生存而奮斗,以及容易犯下那些基本的過失等真相之后,焦慮就會浮出表面。因此,因生存而感受到的焦慮,正反映著當事人所允許的察覺程度。存在主義治療法的基本目標不在于使當事人的生活變得更輕松或更安全。而是鼓勵他們認清與處理不安全感與焦慮的來源。面對生存的焦慮,意味著應視生活是一種探險,而不是躲在安全傘下。正如學者所說的,“我們必須質疑輕松的答案,接著把自己置于某種焦慮中,然后以真實及深沉的方式重返生活。”(Van Deurzen-Smith,1991,p46)

  焦慮是治療過程創造性的材料,若當事人沒有體驗到焦慮,就會大幅降低自行改變的動機,焦慮可被轉變成持續新行為的冒險實驗所需的能源。因此,以存在為導向的治療者會協助當事人了解如何學習忍耐混亂與不確定,以及如何不倚賴任何事物而生活。這對于追求獨立生活,以成為一個自立自律的人而言,是一個必經階段。治療者與當事人可以共同探討;放棄無用的方式而重新建立新生活型態時,可能會產生一陣焦慮;盡管如此,一旦當事人以新的生活方式體驗更多的滿足后,焦慮便會自動消失,而自己也會變得更有自信,而那些來自災難性預期的焦慮就會愈來愈少。

    命題六:察覺死亡與不存在

  察覺死亡與不存在,存在主義堅持,對于死亡的察覺乃是人類賦予生命意義的一種基本情境,但卻不會消極地看待死亡。人類存在的一項明顯特質在于掌握未來的事實及死亡的必然性。如果我們要思考生命的重要性,一定要思考死亡,一直去抗拒人終究會死亡的事實,生命將會變得無趣且沒有意義。但是如果去體認死亡的必然性,并知道沒有永恒的時間來完成既定的計劃,將能使我們更加重視現在。我們面對死亡的察覺是增添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泉源。死亡和生命是相互依存的,雖然死亡將導致我們的毀滅,但這一對死亡的概念卻能拯救我們(Yalom,1980)。

  對死亡的察覺在心理治療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它是幫助我們改變舊習,而以更真誠的方式去生活的因素(Yalom,1980)。存在主義治療專注于探討當事人能將自己重視的事做到何種程度。當隨時會死亡這種病態性恐懼不得存在時,當事人便能發展出一種對死亡的健康知覺,藉此評價他們目前的生活型態,并思考在他們生命中將要做些什么改變。那些害怕死亡的人,也同樣害怕面對生活,雖然他們也許會說“我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為我還沒有真正活過”。然而,如果我們肯定生命,并且想盡可能完整地活在現在的話,我們將不會因生命的中止而感到恐懼。

  • 搞笑
  • 女性
  • 生活
  • 熱點
  • 精彩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毛片大全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韩国 | 午夜视频18| 狠狠操天天爱 | 欧美曰韩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 欧美另类日韩中文色综合 | 久久这| 亚洲夜夜操 |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 日韩欧美视频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二区久久 |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观看性 | 国产成人毛片精品不卡在线 | 国产一级特黄aaaa大片野外 | 欧美a在线观看 | 伊人快播 | 久久蜜月 | 男人搡女人视频免费看 | 国产高清ujzzujzz | 日韩视频网址 | 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 国产码欧美日韩高清综合一区 | 久久久影院 | 欧美性xxx| 12一14周岁毛片免费网站 | 国产乱子伦 | 九九九国产在线 | 高清毛片在线看高清 | 日日射视频| 成熟女人免费一级毛片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高清免费视频 | 伊人久久香蕉 | 久热在线观看 | 奇米视频888 | 久久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 | 黄色毛片视频网站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欧美一级高清在线观看 | 久久厕所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