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專題推薦: 老年疾病 生活技巧 家居用品 裝修建材 家用電器 家庭藥箱 外出旅游 局部減肥 心理疾病 眼眉整形 水果健康 美食做法 食材大全 小吃做法 食療功效 飲食知識 |
(1)、腦血栓康復治療的時間:腦血栓康復治療的時間尚無統一認識。對病情輕無意識障礙者,在急性期治療的同時就可進行康復治療;病情重意識不清時,待意識恢復1~2天后進行是適宜的?傊,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盡早進行。只要遵循生理、心理功能負荷量,從小量開始,緩慢增加,何時進行均可。
神經功能的最大自動恢復能力是病后的4~6周,6個月后恢復則困難。經系統而規范的康復治療,50%的病人可望達到在功能(活動能力、自我照顧能力、交際能力)上完全自立。長期生存的病人中,84%能恢復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Greshan,1975)。
Nlwman認為偏癱恢復從1~7周開始,持續14周左右,以后則很難改善。在此期間出現神經纖維的再生(側出)突觸形成、新回路的開辟等腦可塑性的改善。經適當治療,康復恢復時間還會延長,特別是年齡較輕,病情較輕的患者。相反年齡大(70歲以上),則恢復情況也差;
(2)、腦血栓康復治療的內容:生活能力的康復大致包括:身體(生理功能)、心理和職業能力康復;
1)、腦血栓康復治療應無礙于神經功能的自然恢復,并盡量促進其恢復。早期給予促腦代謝劑,改善其調節機制與血腦屏障機制,以促進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
2)、增強健側肢體和軀干的肌力,促進殘余的肌力;
3)、預防和改善肌萎縮、攣縮、骨質疏松等廢用性綜合征。對上述癥狀已發生者,提出矯正和改進方案;
4)、減少或解除軀體疼痛、心理失衡及其它障礙;
5)、提高或改善其職業或生活能力,增強對各種障礙的協調和控制能力;
6)、預防和及時處理并發癥;
7)、減少或消除復發;
(3)、對需康復功能的評價:通過測試,了解障礙程度,估計康復實施的效果。測試一般涉及病人的識別能力,運動控制,關節活動度,周圍感覺及其整合能力,交際能力等;
1)、心血管及呼吸功能測驗:如血壓、脈率、肺率、肺活量、呼吸動度等,以確定康復訓練的強度;
2)、延髓功能:包括面部對稱與否,發音、吞咽等功能正常與否。痛苦活動度為:肩屈100°,外展90°,外旋30°內旋70°;肘屈120°,伸30°;前臂完全旋前、旋后60°;腕伸30°,拇指外展30°;
4)、感覺和感覺整合能力:包括兩點覺、位置覺、實體形態覺及其它本體感覺;
5)、視覺:包括視敏度、視野、視知覺;
6)、運動協調平衡情況:有無不自覺運動、頭暈、眩暈等;
7)、生活能力:穿衣、洗臉、刷牙、大小便、購物、炒菜、做飯及交際能力。
(4)、臥床期康復治療:在作出腦及肢體各種功能的評價后,便可針對具體病人選擇最佳康復實施方案。臥床期:是指急性期或功能障礙重尚不能活動期。臥床期主要預防廢用綜合證。要實行主動運動與被動相結合,全身與局部相結合,以健肢帶患肢,以近端大關節帶遠端小關節,以下肢促上肢。具體做法如下:
1)、保持良好的肢體功能位置,防止肢體變形和功能障礙。如肩關節的功能位置為敬禮位;髖關節伸直,腿外側可放一沙袋或枕頭;膝關節伸直,足要和小腿成90°角度,以防止足下垂;
2)、定時變換體位,預防褥瘡和墜積性肺炎。利用緊張性頸反射、緊張性腰反射和緊張性迷路反射等以抑制痙攣狀態。緊張性頸反射通常:1、對稱性:頸的屈曲可促使上肢屈曲和下肢伸直,而頸伸展可促上肢伸展和下肢屈曲;也可能頸伸展促使兩側上下肢伸展,而頸屈曲促使雙上下肢皆屈曲,總之誘發頸發射的感覺感受器,可使頸上部關節活動靈活;2、非對稱性:指腭伸展促進顏面朝向側的上下肢伸展,而枕側屈曲促進顏面朝向側的上下肢屈曲。緊張性頸反射本是原始反射,當中樞損害時則又易顯示出來,主動利用這種反射利于隨意運動改善。緊張性迷路反射:仰臥位時伸肌處于優勢,下方上下肢伸肌占優勢。緊張性腰反射:當上半身向左旋轉時右側的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占優勢,左側的上肢伸肌和左下肢的屈肌占優勢。向左旋轉時則與之相反;
3)、常用被動運動方法:
下肢被動運動:1、勾腿運動:抬起病人一條腿,使膝關節伸直,一手托小腿下部,一手捏住腳底前方,向前推前掌部,使足尖勾起,再向后使腳步面蹦起。其作用是拉長跟腱及腳背肌腱,并使小腿肌肉被迫緊張;2、轉足運動:保持上述姿勢,手推腳底前部,由外向內,再由內向外作旋轉運動。目的是伸展踝關節部韌帶,提高靈活性;3、伸腿運動:一手托踝部,一手握住膝部,使大腿抬起,小腿下垂,一手按膝,一手順勢將腿抬起,使腿伸直。其作用是拉長膝后韌帶,活動膝關節;4、壓腿運動:保持屈膝收腿姿勢,將小腿壓向大腿,大腿壓向胸部,可拉長腿四頭肌及臂大肌;5、下肢按摩:將腿伸直,兩手由上向下作提攝按摩,增強肌肉彈性,恢復疲勞。
上肢被動運動:1、肩部運動:一手托住病人上肢肘部,一手將病人上臂外展,復原,再向前做上舉動作;2、前壁運動:托住病人手腕及肘關節,掌心向上,作屈曲伸展動作,再伸直前臂,掌心向下,作前臂內旋動作;3、手部運動:幫助病人作手腕屈伸運動及手指屈伸運動;4、按摩運動:由上向下按摩;
(5)、腦血栓康復的功能訓練:腦血栓病人的病情穩定后,可在被動運動的基礎上及早在床上進行功能訓練。訓練要調動病人和陪護家屬兩種積極性,要循序漸進,訓練方法、訓練強度和訓練量要因人、因病情而異,動作要柔和,有計劃、按規范、持之以恒,并隨著康復情況靈活調整方案和方法;
1)、基本活動訓練:基本活動訓練包括各個關節的活動度、站坐位的平衡及移動軀體動作的協調。這是病人生活自理的先決條件。
訓練方法是:
1、坐位平衡訓練:先屈膝依靠背架支持坐在床上,漸去除支架,把雙腿放在床邊,也可在床側或床頭設上圍欄桿、把手或捆上繩索,以助坐起。坐位平衡訓練增強軀干肌(同時收縮)肌力和坐位平衡力等;
2、站位平衡訓練:要有人訓練:要有人扶持,或在特制的雙桿中訓練,可能的話用手杖協助。站立時兩足分開約3厘米,先以健肢持重,緩慢試著用患肢,逐漸有兩足交替,直至站穩,也可扶著凳子或其它工具,漸漸移步行走。
3、行走訓練:初由他人扶持,漸漸過渡到獨自行走,同時注意糾正行走時的問題,如偏癱病人畫圈步態。訓練時主動作屈膝動作和踝關節背伸動作,選擇較輕而堅韌的拐杖,長短適宜,一般是腋下3~5厘米至腳底的長度,或病人身高減去40厘米,也可選用雙拐,因人而異,合適為度;
4、上下樓梯的訓練:上樓時先用健足跨上然后再提起患足與健足在同一臺階,下樓梯則相反。如用拐杖,可先將拐杖支在上級臺階,再跨健足,最后再跨患足,下樓動作與之相反。有時下樓有居高不安感,可試行面向后方下樓法;
5、使用輪椅訓練:初由人扶持及協助,協助人員站在輪椅后面,用兩手握住輪椅扶手或背,再用足踏住下面的橫軸以固定輪椅,輪椅放在病人健側,上下時要掛上手閘;上去后訓練椅上活動,前后動和左右旋轉;6、改乘動作訓練:病情穩定、身體情況好轉后,可做改乘動作訓練。方法是除上述動作輪流練習外,再做床→輪椅、輪椅→椅子或便器、手杖→椅子、床→行走等改乘動作。邊轉動患側邊進行改乘,易做、安全;
2)、日常生活訓練:經日常生活的訓練,使患者盡快能獨立生活。訓練應由簡到繁,由室內到室外,由院內到院外,逐步擴大;1、墊操:讓患者在墊子上學習如何來去移動,側臥和坐起,漸延及起床、上下床等;2、拐杖平衡練習:學習和應用拐杖技巧,上下輪椅;3、自我護理訓練:個人衛生、刷牙、洗臉、洗澡等;個人體表修飾、梳頭、修面;上廁所或便器,大小便自我處理;就餐,穿、脫衣服;帶手表、開燈、打電話、戴眼鏡等;4、旅行活動:上下汽車及其它交通工具。
總的目的是促使肢體恢復或達到生活自理;
3)、作業療法:對于年輕、病情輕、殘留癥狀也輕的,經作業療法,使其盡可能回到社會,參加一定的工作。包括:保持和擴大生活能力,增強肌力和肌肉的耐力,提高動作的協調性和靈巧性,培養集中力,提高心理功能,進行原職業內容訓練等;
(6)、腦血栓康復期語言糾正:腦血栓康復期往往表現種類和程度不同的言事障礙,直接影響交際活動。常見有失語(喪失正常語言功能)、失讀(讀不出詞)、失寫(聽、抄寫困難)等。
失語的康復訓練包括:
1)、原則:以刺激療法為主;1、以最常用的語言給予適當的語言刺激;2、要視(字形、看圖識字)、聽(發音)綜合刺激;3、加強反饋機制:用已獲得的某些反應(如讀、復述、說話)再通過眼看耳聽反復刺激,使其形成反饋回路,并繼續練習,加強正反饋;4、強化語言訓練:較一般訓練時間多6~7倍(每天4~5小時),反復強化;5、集體訓練與指導:集合病情、經歷、文化背景等大體一致的患者集體訓練更有益;
2)、方法:可先練發音,一字一字地練,一點一滴逐漸增加。先發唇音,讓病人多咳嗽,用嘴吹燃著的火柴以誘導發音,然后發喉部音,如“啊……”。對鏡練習,或在他人教導下發常用字、詞、單句、生活用語,并進行讀寫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