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專題推薦: 老年疾病 生活技巧 家居用品 裝修建材 家用電器 家庭藥箱 外出旅游 局部減肥 心理疾病 眼眉整形 水果健康 美食做法 食材大全 小吃做法 食療功效 飲食知識 |
百歲老人還在堅持上班——誰聽了都會驚奇。這要從黃河說起。
黃河孕育了中華兒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然而它卻是國人“心口永遠的痛”:新中國建立前,黃河泛濫讓沿岸無數的百姓飽嘗流離失所的苦難,肆虐的巨獸被降服后,斷流又成為“心腹之患”。20世紀90年代后期幾乎每月都斷流。記者從水利部欣喜地獲悉,20世紀的最后一年也就是2000年,黃河一天也沒斷流。這應該感謝那些為治理黃河嘔心瀝血的人。
一位銀須飄逸的百歲老人與黃河結下不解之緣,用他的一生寫下了治理黃河的傳奇經歷。他的名字叫張含英,今年已是百歲高齡。他的傳奇證明:執著者長壽。
一百歲了還“上班”
采訪,在深冬的一個清晨,張老的家里透出一股古香古色的氣息。擺放得整齊的書架上,除了馬列文選,最多的是水利專著。陽臺上茂盛的綠色植物呈現出一片生機,客廳正上方的墻上掛著一幅李鵬委員長的題字:“百年風雨多經歷,一生治水赤子心”。張老的二女兒云彥說,這是父親坎坷的經歷和一生治水貢獻的真實寫照。
坐在書房中的張老,身著半新的中山裝,一捧白須垂在胸前,雙目炯炯有神,得知光明日報報業集團記者來采訪,張老激動地與記者緊緊握手,“你們報紙我并不生疏,是我每天要看的,思想政治和科技工作的聯系是從你們報上知道的。不管你們要問什么,我首先要說明的是,為人民服務這一點是從你們報上逐漸學習的。這不是過高的評價,而是實事求是,所以你們來我很高興”。
張老精神矍鑠,說話鏗鏘有力,思維清晰,令在場的記者驚嘆。
張老1979年由水利部副部長改任顧問,退出一線工作后,仍堅持每天到水利部上班,去年2月份由于患了動眼神經麻痹(張老笑稱是神經病)休息了3個月后,6月份又因胸部積水住院治療,目前身體和精神都不錯。張老說:“現在,我的身體正在修養恢復之中,我有個小小心愿,就是等到新世紀春暖花開時,再去部里工作。”
張老說,他長壽的秘訣有三樣:吃飯養胃、睡覺準時、打太極拳,精神方面也很重要,要樂觀,有一顆平常心。張老從中學時開始打梅花拳,40多歲時,又學習了河南陳氏太極拳,一直到現在,堅持了60多年。
張老的二女兒云彥說:“他對自己生活要求非常嚴格,時間觀念極強,他某個活動結束,你不用看表就知道幾點,就嚴格到這種程度。5:00起床,5:40吃飯,6:30聽新聞,7:00寫筆記,剪報……不過,父親經常跟我們說,年輕時人要養胃,別傷著胃,老了胃就養人。”
云彥認為父親樂觀向上的處世態度也是他長壽的秘訣。“父親的一生經歷了多少坎坷:清朝末年,袁世凱登極,張勛復辟,北洋軍閥混戰和國民黨政府等時期,內心受到巨大的震動,但父親一直保持平常心,向前看,認為一切都會好的。”
云彥說,父親強烈的愛國心也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每當他聽到國歌時,都是眼含著熱淚的,別人可能聽到國歌時是一種激動的心情,而父親是對“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話有切身的體z會的。
黃河發水記憶猶新
1900年5月10日,張含英出生在山東菏澤城內的一個教師家庭。張老治水治了75年,可以說是把畢生的精力都傾注在了我國的水利事業上,走上這條道路的原因是黃河洪水的肆虐在他童年的記憶中留下的深深烙印。“那時候夏天的傍晚,在院中乘涼,聽老人講黃河是天河,黃河之水天上來。故事沒說完,就聽到河工會敲起響鑼,大聲叫喊:黃河發水了。這聲音往往會響徹整個伏季。曹州府一帶是長期水災嚴重的地區,這使我產生了治理黃河的愿望。”張老回憶說。
1924年張含英畢業于美國伊利諾大學土木工程系,次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學位。1928年他在山東建設廳工作時,提出了引黃灌溉和發展省內水電的建議。1939年9月后,他歷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秘書長、總工程師和委員長,還是中央設計局委員兼水利組組長。1947年他在中國工程學會第十四屆年會上發表了黃河治理綱要,系統提出了治理黃河的觀點和思想。但是,由于當時社會黑暗,政府腐敗,戰禍頻仍,其抱負無法實現。
新中國成立后,張老長期擔任水利部副部長,參與領導全國水利水電建設,主持或組織了許多重大建設項目,特別是對黃河的規劃、開發、治理和保護。
蓄須和三個生日
采訪張老,他那飄飄然的長須,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桌上張老年輕時的照片也是一捧長須,只不過經過了歲月的洗禮,黑須已被“染成”了白色。原以為是張老飄逸脫俗的人生追求的一種表現,沒想到,這其中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生動故事。
1948年,張老當時擔任國立北洋大學校長和中央大學教授。那時,國民黨政府已是風雨飄搖,眼看學校正常的教學就難以維持下去了,因此,張老到南京政府去找教育部長要經費,教育部一位負責人勸他去臺灣,說:“到那里你還是一位校長。”張老大吃一驚,但心中暗暗決定堅決不去,留在大陸迎接解放。為了不讓勸他去臺灣的人再來找麻煩,不到50歲的他就蓄起了長須。張老說,留起了胡子,別人就不太容易認出來。一來二去,胡子再也沒有剪掉過,誰知一留竟50多年。
張老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平凡的人,卻生活在一個不平凡的時代,老人說,他實際上有三個生日:一個是1900年出生的生日,一個是1949年解放日,一個是1981年入黨日。在他的身上,記者看到了老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拳拳報國之心和科學救國的崇高理想。
豪情依然不減當年
走過一個世紀的滄桑,張老寫下了這樣的新世紀寄語:
“展望新世紀,我們一定會比過去的100年發展得更快更好。面臨新世紀的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正是我們中國人發揮聰明才智的最好舞臺。我們完全可以做到無愧于祖先,為人類美好未來,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我近作一首七言絕句詩,題目是:二十世紀反思
撫今追昔百年事,外患內憂布滿懷。
作主人民齊奮起,驚天動地彩云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