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專題推薦: 老年疾病 生活技巧 家居用品 裝修建材 家用電器 家庭藥箱 外出旅游 局部減肥 心理疾病 眼眉整形 水果健康 美食做法 食材大全 小吃做法 食療功效 飲食知識 |
癔癥是指一種有癔癥性人格基礎和起病常受心理社會因素影響的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解離癥狀(部分或完全喪失對自我身份識別和對過去的記憶,CCMD-3稱為癔癥性精神癥狀)和轉換癥狀(在遭遇無法解決的問題和沖突時產生不快心情,并轉化成軀體癥狀的方式出現,CCMD-3稱為癔癥性軀體癥狀)。這些癥狀沒有可證實的器質性病變基礎,并與病人的現實處境不相稱。本癥除癔癥性精神病或癔癥性意識障礙有自知力障礙外,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多反復遷延。常見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較多。
1.社會心理因素
癔癥的發病和臨床類型,同病人的生理、心理素質有關。緊張、恐懼、情緒不穩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觀念重者,以及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較一般人更易發生癔癥。具有為人處事情感反應強烈、表情夸張、暗示性高、富于幻想、尋求別人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或接受暗示后容易發生癔癥。
2.生理機制
有學者認為,意識改變是癔癥發病的基礎。隨著病人意識解離,有注意、警覺性、近記憶和信息整合能力等方面的損害,病人自我意識減弱、暗示性增高。個體受到生物、心理或社會因素威脅時,會出現類似動物遇到危險時的各種本能反應,如假死或返回兒童期的退行性行為等。也有人認為,有害因素作用于弱神經類型者,使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間的皮層和皮下功能解離,結果第一信號系統與皮層下功能過盛,導致弱化狀態的皮層受刺激和迅速進入超限抑制,而皮層下活動增強。臨床表現為情感暴發、抽搐發作、本能活動增強和植物神經癥狀。同時強烈持久的情緒緊張,又可在皮層產生興奮灶,使皮層的超限抑制向四周擴散,結合負誘導引起皮層下抑制,產生感覺缺乏、肢體癱瘓等癥狀。
3.心理機制
(1)軀體化作用,是通過軀體癥狀表達心理痛苦的病理心理過程。
(2)轉換,是病人對挫折的一種適應方式。病人一旦發現這類癥狀可減輕其困難處境,則癥狀可能強化、持續,或在以后遇到困境時再次出現,所以癔癥癥狀是習得性反應。
(3)解離,指病人的一些觀念和認知過程可從意識的主流中解離出去,或轉為功能性癥狀,如遺忘及意識模糊等。通過催眠可使這些觀念和認知過程重新整合和恢復正常。
(4)暗示或自我暗示機制,可明顯影響本癥的發生、發展和轉歸。